ECMO(体外膜肺氧合)常被称为“人工心肺”,是抢救危重患者的“终极武器”,它在重症医学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现实中,ECMO确实挽救了许多濒临死亡的患者,但它也不是万能的,也并非无风险。
ECMO工作原理
ECMO是一种通过体外循环设备替代或部分替代人体心肺功能的技术。简单来说,ECMO将患者的血液从体内引出,在体外完成氧合和二氧化碳清除,再将血液回输患者体内,为心肺衰竭患者争取治疗时间。
它主要有两种核心模式,在临床应用中各有特点和适应症。
静脉—静脉模式
适应症:主要用于单纯呼吸衰竭的患者,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移植、肺栓塞、重症肺炎、溺水等常规治疗通气效果不佳的情况。
静脉—动脉模式
适应症:适用于循环衰竭的患者,如急性心肌梗死、爆发性心肌炎、急性心源性休克、心脏移植、心脏骤停等严重循环衰竭情况。
ECMO的常见使用场景
ECMO的核心目标是“为治疗原发病争取时间”,而非直接治愈疾病,常见使用场景包括:
●呼吸衰竭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当患者因各种原因(如严重感染、创伤、吸入性损伤等)导致肺部出现广泛的炎症反应,肺泡内充满液体或炎性细胞,使得气体交换功能严重受损,常规的呼吸支持措施(如机械通气)无法维持足够的氧合和/或通气功能时,ECMO可以作为重要的救治手段。
肺移植围术期支持
对于等待肺移植的患者,在术前如果出现严重的呼吸衰竭,无法维持生命体征稳定,ECMO可以作为一种桥接手段,维持患者的生命,直到合适的供肺出现并完成移植手术。
其他严重的呼吸衰竭情况
如重症肺炎、肺栓塞、肺出血等疾病,在药物治疗和常规呼吸支持无效时,ECMO可以作为挽救生命的手段。
●心脏衰竭
心源性休克
当患者因为严重的心脏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等)导致心脏泵血功能急剧下降,无法满足全身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出现血压下降、组织灌注不足等情况时,ECMO可以提供有效的循环支持,维持血压和组织灌注。
心脏术后低心排综合征
在心脏手术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心脏泵血功能不足的情况,即低心排综合征。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血压低、尿少、四肢湿冷等循环衰竭的表现。ECMO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帮助患者度过心脏功能恢复的关键时期,避免因循环衰竭导致的多器官功能障碍。
心肺复苏后的支持
在心肺复苏(CPR)后,部分患者虽然心脏恢复了跳动,但心肺功能可能仍然处于严重受损的状态。这种情况下,ECMO可以作为一种高级生命支持手段,继续为患者提供心肺功能支持,帮助患者度过心肺功能恢复的关键时期。
ECMO使用的成功率与预后
●成功率因病因和模式差异大
呼吸支持存活率约50%~70%。如流感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存活率较高约70%,而严重细菌性肺炎可能低至50%。
心脏支持存活率约30%~50%。如急性心肌炎患者存活率可达60%,但心梗后心源性休克存活率仅约30%。
心肺复苏中使用ECMO存活率约20%~30%,且需在心脏骤停后短时间内启动。
●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
从发病到干预的时间:延迟上机可能导致多器官缺血损伤,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及时的血液运行重建对于改善心肌供血、减少心肌损伤至关重要,而ECMO的使用并不能完全弥补这种时间延迟带来的损害。
基础疾病和合并症: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以及合并症情况也会影响ECMO的预后。例如,高龄、肥胖患者使用ECMO的预后可能较差。
●长期生存质量
约60%~80%的存活者可恢复基本生活能力,但部分患者存在后遗症,包括神经功能损伤、肢体缺血、心理创伤。
ECMO的局限性
ECMO具有高创伤性,需穿刺颈部或腹股沟大血管,可能损伤血管、神经;全身抗凝增加出血风险;需要专业团队24小时监测,包括ECMO专科医生、护士等;日均费用高,基本医保报销比例有限。 (梧州市人民医院 欧阳孔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