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性超声是在超声显像基础上为进一步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需要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其主要特点是在实时超声的监视或引导下,完成各种穿刺活检、造影以及抽吸、插管、注药或消融治疗等微创操作,可以避免某些外科手术而能达到与手术相媲美的效果。此外,术中超声和腔内超声是将超声探头置于人体内,用以完成各种特殊的诊断和治疗。
介入性超声是介入性放射学的组成部分。临床医师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影像技术进行监测。与其他影像相比,超声显像具有实时显示、灵敏性高、引导准确、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等优点,因而实用价值高。近年来,介入性超声发展迅速,在现代临床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介入性超声的应用范围
●诊断性应用
组织活检:通过超声引导穿刺获取病变组织(如肝脏、乳腺、甲状腺等),用于病理学检查,明确良恶性。
液体取样:抽取胸腔积液、腹水或囊肿内液体进行化验,辅助病因诊断。
●治疗性应用
引流与抽吸:对脓肿、血肿或囊肿进行穿健康流,缓解症状并促进愈合。
肿瘤消融:通过射频、微波或激光等技术,精准灭活肿瘤细胞(如肝癌、甲状腺结节)。
药物注射:局部注射药物(如酒精硬化剂)治疗囊肿或疼痛区域。
技术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
●实时动态引导,精准可控
术中同步成像:超声可实时显示病灶、周围器官及器械(如穿刺针、消融探头)的位置,医生能动态调整操作路径,避开血管、神经等关键结构。
适应器官移动:尤其适用于呼吸或心跳影响下的器官(如肝、肾、心脏),确保精准定位。
●无辐射,安全性突出
零电离辐射:避免辐射风险,适合孕妇、儿童及需多次操作的患者(如肿瘤消融)。
降低并发症:精准操作减少出血、感染风险,对凝血功能差或体弱患者更安全。
●微创高效,恢复迅速
创伤极小:仅需毫米级切口或细针穿刺,术后无疤痕,疼痛轻。
快速康复:多数患者术后当天可活动,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成本。
成本低廉,普及性强
设备门槛低:超声仪器普及率高,基层医院即可开展。
操作费用低:远低于核磁共振等引导技术,适合资源有限地区。
●适应症广泛,诊疗一体
诊断:组织活检(甲状腺、乳腺、肝肾)、积液抽吸、血管通路建立。
治疗:脓肿引流、囊肿硬化、实体肿瘤消融(射频/微波/激光)、疼痛管理(神经阻滞)等。
●床旁即时应用,急救优势明显
便携灵活:可在急诊室、手术室或病房床旁操作,避免危重患者转运风险。
快速响应:缩短术前准备时间,提升急救效率(如心包填塞穿刺引流)。
●术中即时评估,优化疗效
实时反馈:治疗中直接观察疗效(如消融后组织变化),必要时调整参数,避免二次手术。
一次完成:诊断与治疗可同步进行(如活检后直接消融),减少患者痛苦。
●多模态融合,突破局限
超声造影:增强病灶显影(如肝肿瘤血供),提升复杂病例的精准度。
联合磁共振导航:在骨骼或气体干扰区域(如肺部),融合其他影像数据优化路径规划。
局限性
●依赖操作者经验:穿刺路径规划及操作精度受医生技术水平影响较大。
●深部组织受限:对骨骼或含气脏器(如肺、肠道)的显示效果较差。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不明原因的肿块或结节需病理诊断。
需要引流的局部积液或感染灶。
无法手术的实体肿瘤需姑息治疗。
●禁忌症
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或血小板减少症。
穿刺路径存在重要血管或脏器,无法避开。
患者无法配合(如剧烈咳嗽、呼吸不稳)。
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
●术前准备
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评估患者耐受性。
通过超声明确病灶位置、大小及周围解剖结构。
●术中操作
根据病灶位置选择合适体位,消毒并局部麻醉。
超声实时引导下插入穿刺针或消融电极,完成取样或治疗。
●术后护理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检查穿刺点有无出血或感染。
部分患者需短期禁食或限制活动(如肝穿刺后)。
介入性超声以“精准、安全、省钱、省时”为核心,既能快速诊断,又能替代部分传统手术,尤其适合微创时代需求。
(梧州市龙湖镇卫生院 唐意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