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创新地名叙事模式塑造城市文化标识 2025年06月19日

本报记者 黄子萃 通讯员 李雄

地名,是城市历史的“活化石”,承载着城市的记忆与灵魂,对于塑造城市文化标识、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梧州,有着2200余年的建城史,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与粤桂门户枢纽城市,“百年商埠”的辉煌更是其独特印记。然而,梧州地名文化资源呈现“三多三少”的特点——历史典故多但系统梳理少、地方特色多但活化利用少、商贸印记多但价值转化少,导致大量地名文化“沉睡在典籍中、尘封在档案里”。

为打破这一困境,近年来,市民政部门紧抓打造岭南历史文化名城的契机,创新构建“立体化挖掘、全景式宣传、多元化转化”的地名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活化利用开辟了新路径。

地名文化挖掘与保护:构建全方位宣传体系

“您听这曲下俚歌,‘青山庙前江水长,十佬巷里商贾忙’,唱的不只是乡音,更是梧州百年商埠的盛景。”在长洲区泗洲岛青山庙广场举办的“守护地名记忆·传承文化根脉”地名保护活动上,梧州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彭志创老师现场娓娓道来。台下,数百名学生和当地群众聚精会神,跟着齐诵乡土地名故事,沉浸在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中。

这是梧州地名文化“破壁出圈”的生动写照。为唤醒沉睡的历史典故,市民政局牵头组建地名文化宣传专班,以《广西地名词典》《梧州县镇概况》为文献依据,充分发挥基层民政工作者和地方资深文化人的积极性,结合田野调查与口述史采集,梳理出涵盖商贸、民族、红色文化的90多个核心地名,通过“历史严谨性与现代传播性结合”的叙述手法,既还原“王城旧址”“三角嘴”等商贸地标的繁华图景,又融入“网红打卡点”“数字化示范园”等现代元素,让古老地名焕发新生机。

地名文化的创新转化:激活高质量发展“文化引擎”

在完成地名文化的挖掘与保护,构建起全方位宣传体系后,如何将这些丰富的地名文化资源转化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成为我市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于是,地名文化的创新转化工作应运而生。

在长洲区泗洲岛,地名文化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以前村民靠捕鱼为生,现在当起文化讲解员。”泗洲村干部陈建敏指着“向心路”地名标志牌介绍,(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这款由茶企捐赠的标准地名标志牌,既指明了道路方向,扫一扫牌上的二维码还能了解“向心路”背后的地名故事。

去年以来,我市以蒙山乡村著名行动示范点为引领,进一步打造苍梧县六堡镇、龙圩区新地镇“诗画富回”等乡村著名行动示范点,以地名故事为纽带,引导政府与社会资本开发“古郡探秘游”“商埠文化游”“民族特色游”等精品线路,实现了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双赢。

“我们还将探索‘地名IP+产业’路径,开发六堡茶‘茶船古道’包装、骑楼城文创产品等,推动文化资源向经济价值转化。”据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市民政局已构建“民政平台+各地转载+乡群转发+个人圈发”的多重宣传矩阵,旨在吸引市民关心、关注、传播本乡本土地名文化,形成“全民讲地名”的生动局面。

从“百年商埠”到“文化名城”,我市以地名叙事创新为支点,积极争取将地名故事宣传纳入广西西江生态旅游带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建设范畴,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了可操作范式,探索出以文化软实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