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起来,汗水的音符跳动。脊梁的旋律起伏,诠释出劳动的荣光……”这首诗是歌颂劳动号子的,也勾起了我对修路养路工人劳动号子的回忆。
号子又称劳动号子、哨子,是一种伴随着劳动而歌唱的民歌,在重体力活劳动生产领域中尤为明显。修路养路工人也有自己的劳动号子,真实地记录着养路工人的日常劳作。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成立了“铺装队”,掀起了公路建设高潮。“铺装队”队员用肩挑土,用扁担抬碎石修公路,修路过程中形成了广为流传的多种劳动号子,带着养路工人的豪情,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藤县公路养护中心劳模苏群光奋战公路养护生产一线三十多年。他记得,年轻时,他和工友天没亮就出门,一个个扛着十字镐、铁锨、大扫把等简单工具,回来后大家连头发都是灰扑扑的。 中午就在工地造灶做饭,晚上在农民的柴房投宿。有一年大年三十,他和工友围坐在火堆旁唱着本地民歌,喊着号子,用火烤着湿透了的衣服。没有大鱼大肉,只有老乡送的蔬菜,大家伙从河里用兜网捞到的小鱼仔煎得香喷喷的。特别的年夜饭,倒也其乐融融。没有辞旧迎新的鞭炮和烟花,只有修路工人上路作业的马鞭啪啪脆响——大路上,公路人迈着坚定的步伐,吆喝着铿锵有力的号子,喊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未来的憧憬。
没有细腻的处理,却有丰沛的情感表达,一声声豪迈的“嘿哟”声响彻公路的上空。在公路养护生产没有实行机械化作业的年代里,劳动号子一直在公路工人中广为传唱。当年只有碎石和黄土两种筑路材料,修筑的公路全是砂土简易路。那时,养路工人大都是年轻人,有干劲,而且这一切工作流程都需要唱着号子来完成。比如,当年的砂土路先是用黄泥碎石按比例铺筑路面后,再用数百斤重的大石滚来回碾压,平整路面。牵拉大石滚一般是4人一组,有时6人或8人,视石滚的大小而定。他们有句行话叫“肩膀头论弟兄”。领头喊一声:“跨腰扎马哟!”在后面负责推的人一起把手搭到套石滚的木架子上,领头再喊一声“哟嘿”,所有人再一起发力,才能将大石碌碾子推动。一声声惊人的“前进后退”“边缘辗”“来回辗”,高亢而悠远的修路号子在大路上空回荡。
公路为经济发展起到大力的推动作用,时代的车轮滚滚前进,今天的八桂大地公路网四通八达,一条条高等级公路代替了简易的砂土路,随着公路建设和养护机械化,养路号子见证着艰苦岁月的劳动荣光。 (周羽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