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人生百态 心有明月 老 川 2025年06月26日

兴趣使然,对天文现象我向来不太感兴趣。但俗语有云: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前些日子,据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布消息,农历五月十六的夜间,地球北半球将会看到年度“最低满月”。对此,我却突然来了兴趣,专门上网查了相关的信息。

所谓“最低满月”,是指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轨道上运行时,达到最低赤纬时的满月现象。“最低满月”一般出现在夏季。最低满月更加贴近地面,与建筑物、自然景观形成视觉对比,营造出“巨型月亮”的壮丽效果。我不是一个天文爱好者,对哪是“白道”哪是“黄道”以及何谓“月相”等基本是从网上得个一知半解,但我对那如巨大铜盘般的圆月,对那静谧柔美的月光,对那月下独有的浪漫还是情有独钟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嘛,“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宋朝诗人邵雍的《清夜吟》,其所描述的意境,还是会令许多人向往的。

说到满月,我时常想起小时候经历过的事。小时候住在乡下,由于条件所限,若是晚上要到镇上看电影、看戏或有其他需外出的事,那明晃晃的圆月便是心中最渴望的。有时,我也会借着月光和小伙伴们在月下做些自得其乐的游戏,那时的月,似乎格外的亮,格外的纯,也格外的清凉,仿如悬在头上的一盏明灯,时刻照着山村的每个角落,照着外出游子各自归家的路。而一旦没有了这一轮明月,便整个人就像坠入漆黑的深渊一样,看不见丝丝的光明,一切都了无生趣。那时的月,是天上的月,是心中的月。

这心中的月,一直牢固地占据着我的大脑,哪怕长大了入了城并在钢筋水泥森林里生活了三四十年,山村里的那一轮圆月,始终在心里挥之不去,一有合适的时候,便会让儿时的记忆肆意地泛滥,让那温馨柔美的记忆在脑海里一圈一圈地荡漾。

今年六月十一日,也就是农历五月十六日,有相关信息预告出现“最低满月”,我早早吃过晚饭,专程驱车去到西江三桥边防洪堤的步道上,开始“沉浸式赏月”。夏季天黑得晚,快晚上八点了,天还没完全暗下来,但那一轮圆月已高高地挂在天边,比起平日里的满月,此时的月亮确实大了许多,如悬在天幕上的一颗硕大的明珠。满月也倒映在缓缓东去的江面,淡淡的月光洒在大地上。此时的夜色,空阔而安静,坐在堤岸步道边的石凳上,看着眼前的一切,内心是放松的,又是踏踏实实的。我的思绪,再一次不自觉地拉回少年时的记忆当中。

正当我深深陶醉之时,一阵大风吹过,满月随即淹没在黑色的云层之中,跟着豆大的雨点劈头盖脸打了下来,正在兴头上的我只能悻悻地躲回车上。

大雨令人扫兴地下着,心情郁闷的我躲在车上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好在夏天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只半个小时左右,雨便停了。我从车里走出来,正好一阵凉风从江面吹来,我大口大口地呼吸着雨后格外清新的空气,整个人顿时觉得心旷神怡。再抬头看天,那铜盘似的圆月,不知什么时候已从黑黑的云层里走了出来,雨后的月光更加皎洁,如水般照在防洪堤的步道上,我漫步其中,感觉人走到哪,月亮就在哪,在头顶,在江心……舒畅而飘然。正应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天上的月,便是心中的月。明代文学家王阳明有诗言:“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窃以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片月,心中有月,天上的月,便会永远指引着我们,给我们光明,给我们生机,也给我们安静。但愿明月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