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炳荣
两个多月前,父亲、母亲通知我和弟弟、妹妹一起,回了一趟老家,守护病重的奶奶。期间,母亲翻出了尘封箱底数十年老盒子里的旧物,她边细心擦拭着她陪嫁的婚鞋,边问我哪些还需要的就留下来,不要的就打算扔了。看着这些老物件,和妹妹认真仔细地一件一件把灰尘擦尽,我思绪万千。
小时候,由于家庭困难,奶奶做布鞋、卖干笋,艰难地维系,让我父亲得以读书求学。父亲特别孝顺、懂事,成绩一直很不错,最后考得了重点高中。但终究家里的经济难以支持,他没有如愿把书念完。
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全国,父亲放弃了南下广东闯荡的机遇,毅然留在了村里做了一届村主任。任上,他带头筹建村小学新教学楼,大力推进电改、闭路电视村村通工程,发动群众建桥修路、筑渠引水,发展特色种养……这些措施惠及千家万户,为村里的发展打下基础。他善于调解矛盾纠纷,为人公道正派,与人为善,邻里融洽和谐。繁重的村务令他经常顾及不了家里的劳作,每年稻谷熟了,母亲只能带着我们三个孩子去收割;八角丰收,也是母亲带着我们三个孩子去采收;晚上,我们三个孩子协助母亲手磨宝石,以补贴家用。
在别人的眼中,我的父亲是粗犷豪爽的汉子;在母亲的眼里,他是舍小家顾大家让她无法依靠的丈夫。他大部分的时间扑在村务上,这使得小时候家里生活很拮据。记忆中父亲关于针线活缝缝补补之类的他是不会干的,那时快入学了,母亲趁圩赶集给我买了一条新裤子,我特别开心连穿三天,但是裤子质量很差经常开线,我被同学笑,母亲为我缝三遍补三遍。有一次,父亲用不太熟练的手法,一针一线地帮我缝起来,歪歪斜斜的走线,不时用牙咬断线头重来,我透过门帘的缝隙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眼泪模糊了我的视线,朱自清《父亲的背影》那温情画面,仿佛就在我的眼前。
也许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从我小时候起,父亲就教育我和弟妹三人要努力读书改变命运,家里即使砸锅卖铁也要供我们上学念书。我们三个孩子从来不缺课,不逃学。那一年,我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父亲高兴地说要送我上大学。不幸的是,出发的前一天下午,他那破旧的摩托车刹车失灵,为了避让老人,父亲不小心发生严重事故,他的额头缝了好几针,至今脸上还留着伤疤,最终未能成行。此后,我们坚定信念,无惧风雨,坚毅前行。此后,家里好不容易让我们三个孩子读到大学毕业。
在父母的心里,我们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如今,他们也过了花甲之年,头发渐白,只愿他们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