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赶集。
圩日这一天,集市人来人往,摩肩接踵,买东西的,看热闹的,做买卖的,人头攒动。那熙熙攘攘的场景,浓浓的人间烟火气,大爱。
小时候赶集,更多是为了看热闹,当然,也贪嘴,哪怕吃上一块酸菜也好。记忆最深的一次,大约在七岁时,母亲去邻县赶集,去买花生油。我们要先步行10公里,再乘班车。我缠着母亲要跟去,由于路途远,拖着一个小孩不方便,母亲很决绝地一个人出了门。
我就像一头小倔驴,哭着在后面追,母亲走走停停,手持棍子喝令我回去。谁料她一转身,我又一步不落紧随其后,一直追到了汽车站。车子来了,我随着人流上了车。母亲急了,一把拽住我,要往车门口拖。我死活不肯下车,小小的身子倚在座位边,双手紧紧抱住座位靠背,任凭母亲怎样掰我的手,就是不松开,我哭得涕泪滂沱。众人看不下去,纷纷劝说:“小孩子贪玩,就由她去吧!”或许是母亲也累了,无奈地缴械投降。随着班车的启动,我安静下来,破涕为笑。内心里,充满了对陌生地方的向往。
母亲是怎样牵着我在人潮涌动的集市里穿行,我已不记得,但她带我去了当地一个有名的景点玩——“勾漏洞”,我牢牢地记住了这个名字,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给我留下挥之不去的童年印记,使我明白了“山外有山”——家乡之外,还有更美好的天地,更广阔的世界。
长大后在小县城安家,我对赶集的热情有增无减。每逢农历初二、初五、初八圩日,内心总是有一种特别的期盼。我惯常去城西的集市,圩日这一天,人声鼎沸,叫卖声、吆喝声一浪高过一浪,绿荫和遮阳伞下,地摊一溜儿摆开,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一摊一摊巡视,生怕漏掉了什么宝贝。胀鼓鼓的糯玉米,剥开皮洁白润泽,感觉快要爆浆了;带着泥土的胡萝卜,虽然没有市场摊位里的干净锃亮,却味道清甜;青青的菜椒,要价很便宜,超值。最喜欢买村里人挑着菜篮子兜售的时令蔬菜,又新鲜又环保:嫩绿的空心菜,油亮的油麦菜,如玻璃般薄脆的生菜……这些地道的农家菜,有儿时的记忆,有母亲的味道,让我爱不释手。
那天我在集市上觅到一袋红薯干,色泽红润,尝了一块,软糯中带嚼劲,天然的好味道!春夏交替还有这么好的红薯干,我不禁问大妈。她说这是去年晒好留给儿子的,谁知他年里工作忙一直没回来,自己又吃不了那么多,便拿来卖了。那个远方的儿子,可知这份母爱沉甸甸的,老母亲一趟趟爬上楼顶,晒好了又小心翼翼放在冰箱里,隔三差五打开来看,生怕发霉了,又拿出来热气腾腾地蒸,再晒,再收,如此这般,红薯干竟像新鲜的一样。那是储存的母爱啊。
还有那个佝偻着背、用颤巍巍的双手递上一张二维码的老人,其实他不会玩微信,这个二维码是他读书的孙子的。“阿伯,您这么辛苦卖菜,叫年轻人把钱还给您。”“没事没事,他在学校有钱用我就安心啦!”老人笑着说。
集市就像一个万花筒,透着五彩缤纷的生活,浓浓的人间烟火气,年年月月,琐碎却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