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骑自行车,用它代步已近20年。一天天地重复双脚划圈的动作,肌肉动作不费脑子,脑细胞就开始放飞自我,生出不少感悟。
梧州是山城,无可避免有些目的地需要爬坡,于是经常有人问我,骑自行车爬坡不累吗?我会回答:累的。上坡的吃力程度,骑过自行车的人都有体会,不服不行。最近我因工作关系常走万秀区的西环路,上坡时每骑一段,都要气喘吁吁地下车,乖乖地推行一段。但是有上坡就有下坡,有吃力推行就有轻松滑行,前段有多累后段就有多爽。下坡时,我只需要握住车把掌控方向,地心引力就会成为自行车的动力。哪怕逆风,也无法阻挡我前行。
道路有上坡下坡,命运有顺境逆境。骑行的感悟在生活中是可以找到共鸣的。当我学习一项崭新技能,或者完成一项艰巨任务时,也会在前期感到缓慢和辛苦,咬咬牙,克服困难之后,思路理清了,技能掌握了,后续自然迎来欢畅的舒适感。没有爬不完的上坡路,也没有溜不停的下坡路,周而复始,循环更替,才是人生的常态。
刚认识的朋友知道我骑自行车,会十分惊讶。也许有的人认为骑车土气,但这种观点不会影响到我。
我坚持骑行,一来,是生活圈不大,骑车不必如步行般费力,又不似乘车般受制于人,只需要两脚一抡,基本15分钟之内便可到达,方便出行。每当塞车出现,我的自行车就会引起路上车主的羡慕——它既可在车辆间穿行,又能随时停、转、抬、超。如果加上下雨,便是连路人都要眼红我的脚不湿!二来,骑车是一项有氧运动。平时办公需要,经常坐在电脑前,缺乏锻炼。骑行可以将上下班时间利用来运动,积少成多,既节省了路途时间,身体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可谓一举两得。
随着骑自行车的人变少,现在骑自行车也许会在有的人眼中成为异类,但我却乐在其中,用不疾不徐的速度骑行,还能沿途欣赏风景。
我喜欢在万秀区新兴一路、大学路和长洲区的新兴二路等宽阔的路段骑行,这些路段对自行车比较友好,不但规划了专门的自行车道,头顶还有芒果树、仁面树、大王椰等路树遮阴。骑在车上,看着两旁宝巾花一棵棵退后,颇有童年翻页漫画书的即视感。到了木棉花、鸡蛋花开的季节,我的车篮可美了:有时是一筐殷红,有时是一筐粉黄,落地的花朵都被我捡回家晒干制作花茶了。
我也喜欢骑着车到河东老城区怀旧。那里是我童年活跃的地方。哪个地方曾经看过传统火烧的爆米花,哪个地方又曾经捉过鸡去阉,都历历在目。如今的骑楼虽然穿上了新装,但街道和房子没变,街坊也还是当年的那批人。经过时停下车,打个招呼,和他们聊一聊过去,仍是老梧州的熟悉味道。
我更喜欢骑自行车去寻找美食。梧州的许多正宗而野味的美食,常常隐蔽于横街窄巷里。如果不是本地人带路,外地人怎么也想不到,寂静的巷子某处怎么就突然有了烟熏火燎的声音。这种地方,需要我心爱的自行车陪我前往。有些多年前的美味,随着城市的变迁,早已店关人去,一直在心里留有遗憾。突然某天骑行至某处,发现了“原XX店”的新店新招牌,连忙买来尝下:老板还是那个老板,味道还是那个味道!心生喜悦之余,再生庆幸:若非靠人力转动的自行车,慢行细看,也许就会错过与美食的久别重逢了。
有关自行车的感悟,不仅限于我自己。记得有一次,我正推着自行车过斑马线,一位老奶奶经过,礼貌问道:“我可以借你的自行车车座扶一下吗?”我连忙应下,让她左手搭在自行车车座上。我则双手握着自行车把,用余光留意着老人的步速,亦步亦趋,尽量平稳。就这样,两个陌生人,因为一辆自行车,临时连在一起,在斑马线画就的城市五线谱上,奏响文明的乐章。过了斑马线,把老奶奶平安送到人行道,我们笑着互相挥手告别。我侧身自豪地看了下自行车,默默地对它说:嘿,老伙计!咱们一起做了一件好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