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羽兵
山海关送季弟南还
(明)袁崇焕
公车犹记昔年情,万里从戎塞上征。
牧圉此时犹悍御,驰驱何日慰升平。
由来友爱钟吾辈,肯把须眉负此生。
去住安危俱莫问,燕然曾勒古人名。
—— (选自《梧州历代诗词选》)
袁崇焕(公元1584年—公元1630年),明朝军事家,字元素,广西藤县人(祖籍广东东莞)。明万历间进士,是明末爱国名将。他能诗善文,著有诗文集《乐性堂遗稿》。
《山海关送季弟南还》是一首七言律诗,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临危受命,赴辽戎边,胞弟袁崇煜从遥远的南疆来看望他,带来了家乡父老乡亲的殷殷寄托和眷念,令袁崇焕孤寂的心境以莫大的慰藉。崇煜临别还乡,袁崇焕饱蘸深情写下两首送别诗,此为其一。古人兄弟排行按年龄长幼顺序分别为“孟、仲、季”,据史料记载,袁崇焕兄弟三人,长兄崇灿,袁崇焕排行第二,崇煜是小弟,故称“季弟”。
首联“公车犹记昔年情,万里从戎塞上征”,“公车”泛指举人上京应试,金榜题名者赐“进士出身”。在诗的开篇诗人饱蘸深情回忆起当年自己以举人的身份离家上京应试,小弟崇煜依依相送,这次又不顾艰难险阻,千里迢迢到边关探望,念及“昔年情”,兄弟手足情深,袁崇焕不禁心潮激荡,感慨万端。时值江山社稷危难时刻,自己义无反顾“万里从戎塞上征”,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表现了诗人无私无畏,报效国家的忠贞赤诚。
颔联“牧圉此时犹悍御,驰驱何日慰升平”,“牧圉”即养牛,意指招兵买马,加强国防。这一诗句阐述了关外防线形势严峻,当时广宁失守,民生离乱,大明江山处于风雨飘摇之际,自己戎马倥偬,保家卫国去换来国际和平、人民安定。“牧圉此时犹悍御,驰驱何日慰升平”这一句铿锵的话语,表达了袁崇焕旷达豪壮、志存高远的胸襟,也体现诗人崇高的家国情怀。
颈联“由来友爱钟吾辈,肯把须眉负此生”,面对小弟对当下边关环境的恶劣、兄长的担忧,诗人对亲人的关切和牵念,诗人坦然一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好男儿志在四方,吾辈更应该树立远大的抱负,携手共赴国难,不可碌碌无为“负此生”,虚度青春年华。
尾联“去住安危俱莫问,燕然曾勒古人名”,紧承上句,诗人又倾吐肺腑之言:现今边势趋紧,国难当头,大丈夫理当挺身而出,驰骋沙场,效命国家。哥哥我肩负使命,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不要轻问我“去住安危”这个问题有什么选择,其实我的心迹早已表明,效仿古人为报效国家立下汗马功劳。此联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在内忧外患的边疆中孤寂的心境。“燕然曾勒古人名”是一段典故:东汉时期大将军窦宪平定匈奴,收复西域,赫赫战功载入了史册,在燕然山石刻勒名的故事广为流传。这一句诗人再一次表明心迹:诗人的荣辱是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这是诗人立下的誓愿。
这首送别诗与其他送别诗悲凉的情调不同,诗人以自己的亲身感受,用诗句反映自己萦怀已久的愿望,既有对历史的缅怀,又有对现实的表述。既有深切的感慨,又有恳切的希冀。思想内容丰富,赋诗的艺术手法高明,显得深刻而明了,各联上下响应,委婉含蓄地表达了离愁别绪之苦。诗句字里行间透出一种“手足情深,亲情殷殷”,诗中反映出兄弟二人依依惜别时的慰藉与寄托。作为多首“袁诗”之一的《山海关送季弟南还》,充分体现了袁崇焕忠贞报国、慷慨赴边的崇高思想境界和“磊落大丈夫”的博大胸襟。
七言律诗《山海关送季弟南还》全诗语言朴实,情深真挚。通篇确切地抓住了叙事与抒怀的要旨,充分反映出诗人慰人与慰己的复杂心理。寓事于情、寓情于事的奇巧构思,更使本诗起伏跌宕,委曲婉转,意蕴深沉,生动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