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口碑资料:清乾嘉年间艺人梁丽堂、李世钊等把一些佛经故事和广东传入的木鱼、南音唱本改编演出,并建立了梁丽堂班。这是最早的牛娘戏班。以后又逐渐有过不少班社。光绪末年(1908年),由莫华钊组建的集庆堂班,是最有影响的戏班,该戏班的著名艺人莫玉芳(人称“玉姐”)在演出时吸收了民歌小调,丰富了牛娘戏的音乐。20年代以后,有广东粤班演员来到岑溪,加入了集庆堂班,便将广戏的演艺传授给牛娘戏演员,牛娘戏吸收了广戏的表演程式及服饰装扮,向更成熟阶段发展。至40年代,因当局禁赌,戏班演出受到很大影响。解放以后,牛娘戏得到恢复和发展,60年代以后建立了专业性剧团,并创编了一些现代题材的新剧目,其演出影响日渐扩大。
牛娘戏唱腔为联曲体制,有[采茶调]、[春牛调]、[贺年调]等少数几个唱腔和简单的锣鼓过门。从70年代始,岑溪县文艺队在创作演出新剧目的同时,对其音乐不断改进和创新,将原来民歌体单句式的唱腔改为上下句演唱。主要唱腔是[牛娘调],句式多为七字句,少量的为五字、十字或长短句结构,常用的“罗”、“呀”、“你”、“个”、“都”、“道”、“又”等衬词,并无明确含义,只是演员的演唱习惯,但显得较为口语化。
70年代经唱腔改革,除保留上句末尾加“罗”字外,其它衬词全部取消。原来只用锣鼓伴奏以掌握节奏,烘托气氛。后来借鉴粤剧增加了大笛、横笛、二胡等,70年代增加了高、低音二胡及大、小提琴、三弦及手风琴等。乐队也从3人变为大乐队伴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