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报讯 12月7日上午,在潘塘公园附近,摆一张简易桌子就开诊的两名高瘦男女在现场展示掏“耳结石”的过程,并称大多数人耳里都有这样的疾病,如不除掉将对健康不利。但记者通过采访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叶医师得知,医学上并不存在“耳结石”一说,如果市民感觉自己耳朵不适,建议到正规医院做检查再治疗。
12月7日上午,记者路过潘塘公园,看到近20人围着身材高瘦的一男一女,饶有兴趣地看两人现场演示如何掏“耳结石”。两个专治耳疾的“大夫”的“诊室”非常简陋,一张不大的四方桌,桌上放着一张写着“专治耳疾”的纸,在“耳结石”下还用括号注明“耳结石”的专业名称为耵聍栓塞。除此之外,简陋的桌子还摆放着滴管、镊子之类的医疗器械和一本《耳鼻喉1000问》,另外还有数十颗黄豆大小的黑色颗粒,这便是两人口中所谓的“耳结石”了。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位年纪约35岁的女子主动坐下后,女“大夫”往她耳朵里滴下几滴苏打水,并让女子捏住一会儿鼻子。然后女“大夫”用器具往耳朵里掏,不久就掏出了半个黄豆大小的“耳结石”。“女大夫”边掏边通过麦克风向围观的市民讲解,还招呼市民可坐下体验免费检查。并向市民保证,如查出来有“耳结石”,市民可选择掏还是不掏,掏的话则按照掏出来的“耳结石”颗粒大小收费。记者在一张收费标准单看到,收费标准分为4个档次,有15元、55元、85元、150元不等。旁边围观的市民有的表示看起来相当恶心,但是还是有市民在两位“大夫”的循循诱导下坐下治疗。记者注意到,“大夫”用的器具形状类似钳子,而在为不同的市民做检查时,也没有消毒和更换。
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叶医师告诉记者,医学上并不存在“耳结石”的说法,而括号里面注明的“耵聍栓塞”,其实就是俗称的耳屎,因此那两位“大夫”所谓的给市民掏“耳结石”,其实就是掏耳屎。叶医师还向记者展示了检查耳朵所用的小喇叭形的耳规,和记者在摆摊现场看到的“钳子”形状也完全不同,至于两位“大夫”使用的器具是什么,叶医师推测应该用于检查鼻子的鼻规。另外,即使在医院,耳规在使用过后也是需要及时消毒的。叶医师表示,求助街边“大夫”,很可能会把耳膜弄伤,因此如果市民感觉耳朵不适,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