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西江,今日风云际会。
“血脉”疏通,他朝发展潮涌。
冬日的梧州,科学发展的号角声声,喜讯频频。今日,贵港至梧州2000吨级航道工程建成通航,长洲水利枢纽三、四线船闸正式开工建设。
作为自治区实施打造西江亿吨黄金水道战略后第一个建成的项目,贵港至梧州二级航道的建成通航,意味着双向航行的2000吨级船舶将畅通无阻,从贵港直航广东,到达港澳。而长洲水利枢纽三四线船闸的开工建设,也预示着在船闸建成并投入使用后,长洲水利枢纽不再是西江“亿吨黄金水道”的瓶颈。届时,广西内河主要航道的通航条件将得到根本的提高和改善,西江航运干线真正形成一条真正的“水上高速公路”!
正如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声琨在梧州考察时所指出的那样:虽然北部湾发展势头强劲,但还需要桂西、桂东这两翼飞扬起来,才能使广西的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打造西江“黄金水道”和西江经济产业带,实现江海联动,有利于广西东、中、西之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协调发展!
决定,来自发展潜力的共识
千里西江,流金淌银。西江航运干线贵港至梧州航道,不仅是广西内河航道“一干三通道”中的主干线,国家水运建设重点“一纵两横两网”主通道中“一横”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西南水运出海主通道以及“西煤东运”的交通要道,在区域综合运输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根据自治区港航管理局的统计,贵港至梧州航道承载了广西90%的内河运量,每天经过梧州境内西江河段的船只少则两三百艘,高峰时达到有六七百艘。但是,由于西江航道等级不高,长洲水利枢纽通行能力接近设计限度,已经成为制约广西内河航运发展的“瓶颈”,提高西江航运干线航道等级和长洲水利枢纽船闸通过能力,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瞻远瞩,从广西全区的未来发展大局出发,先后作出对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具有深远意义的决定:开工建设贵港至梧州航道整治工程,把三级航道上升为二级航道;开工建设长洲水利枢纽三四线船闸,使整个枢纽船闸年通行能力在2015年超过一亿吨。
建设,来自同一个心愿
2006年,梧州市区体训基地对开的江面上,巨大的水柱冲天而起,标志着西江航运干线贵港至梧州二级航道工程正式开工。
梧州航道管理局的资料显示,贵港至梧州二级航道工程起于贵港航运枢纽,止于梧州界首,共290.5公里,按内河二级双线航道、通航2000吨级船队标准建设,工程总概算投资5.6151亿元,是广西内河航道建设史上投资最大的工程。贵港至梧州航道工程建设办公室负责人刘秋良介绍说,该工程工程量大,建设内容包括航道整治、航道护岸、助航标志等工程,必须完成水下炸礁131万立方米、疏浚173万立方米,开创了广西内河航道建设之最。由于施工只能选择在枯水期进行,所以预计三年的工期,有效建设时间仅一年半左右。
为了搞好项目的建设,负责建设的自治区港航管理局抽调精兵强将组建贵港至梧州航道工程建设办公室具体实施推进。在梧州等沿江地方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项目的建设施工顺利进行。对于航道建设重要内容之一的水下炸礁,施工单位采用了中风压潜孔钻机技术和在挖泥船上装配反铲挖掘技术进行施工,在提高爆破效率、降低工程风险和施工难度的同时,对施工作业区不远处的市区防洪堤也没有造成影响,有效保证了施工周边环境的安全。
在贵梧二级航道工程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建设的同时,长洲水利枢纽三四线船闸项目的前期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明确要求,要在2008年启动长洲水利枢纽三线、四线船闸建设的前期工作,由自治区交通厅负责组织实施。就在同一个月,自治区交通厅立即组织有关单位,启动了长洲水利枢纽三线、四线船闸建设的前期工作。
2009年2月中旬,市委书记刘志勇、市长王凯专程拜会自治区交通厅领导,再次表明梧州市希望加快长洲水利枢纽三线、四线船闸建设的态度,并与自治区交通厅、自治区港航管理局的负责人达成了加快推进三四线船闸的前期工作进展,促使工程尽快上马并开工建设。
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为的就是促进亿吨黄金水道和西江经济带建设进程,为构建梧州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终于,在2009年12月29日这一天,全市人民的两大心愿,都得到了实现。
未来,全力打造西江经济产业带
随着贵港至梧州二级航道的建成通航,航道通航能力将大幅提高,对沿江的产业布局、结构的优化调整将起到更好的带动作用。
广西经济界、学术界有这样一个共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是龙头,西江经济产业带就相当于一个龙身,这条龙把百色、南宁、贵港、梧州等城市联系起来,将充分发挥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完善产业布局,在强化龙头的同时,把龙身也带动起来,从而使整个广西的建设都“动”起来。从这一层面来说,贵梧2000吨级航道工程建成通航、长洲水利枢纽三四线船闸开工,将能极大地推动西江经济产业带的建设。
推动西江经济产业带建设的步伐,广西迈得坚定有力,而且卓有成效。2009年10月28日,国务院原则通过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发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完善产业布局,建设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可以说,打造西江经济产业带,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在这方面,梧州更是一马当先,力争先锋。
早在2008年,市委、市政府就提出,梧州市要勇当打造西江亿吨黄金水道的排头兵、先行者。建设西江黄金水道中心城市,更成为梧州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主要载体之一。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西江流域各县(市)区达成共识:西江水道不仅可成为北部湾经济区的辐射通道,而且可成为促进西南和华南合作的战略支撑,更可成为梧州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我市紧紧围绕建设西江“亿吨黄金水道”的战略部署,科学规划沿江产业、城市、港口码头、物流、园区的布局,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全市形成梧州境内140公里西江沿岸、70公里桂江沿岸城镇集群、产业集群、商贸物流集群,全市人口40%~50%、产业60%~70%、生产总值60%~70%集中到西江黄金水道两岸,实现城镇与产业的聚集发展、互动发展。”这是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后,提出的西江经济产业带的发展目标。
因此,我市依托已有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资源换产业,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和优势企业,特别是加快发展有色金属产业和陶瓷产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打造符合梧州经济发展需要的西江经济产业带。
——做大做强陶瓷产业。我市抓住佛山陶瓷产业大规模整合向外转移的难得机遇,切实加快产业承接与发展,在藤县、岑溪市现有陶瓷产业的基础上,建设梧州陶瓷产业园区,其中藤县潭东集中区以发展中高档陶瓷产品企业和建设完善物流为主,岑溪大业集中区以建设中低档陶瓷产品企业和发展相关配套产业为主,使整个园区形成以藤县为基础,以岑溪为支撑的产业布局,努力把梧州陶瓷产业园区打造成为自治区重点产业园。预计到2015年,我市将建成150条陶瓷生产线,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150亿元的陶瓷生产基地。
——扶持壮大有色金属产业。借助梧州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的建设,我市加大了对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力度。今年5月14日,梧州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苍梧工业园区共同在“中国铝业之都”佛山市南海区举办2009年招商推介会,共有9个项目在会上签约,投资金额达到11.7亿元。7月13日下午,市政府与广西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年产30万吨再生铜冶炼项目和年产30万吨再生铝冶炼项目投资协议,两个项目总投资额达31.2亿元。9月20日,年产30万吨再生铜冶炼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同时,我市计划以梧州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30万吨再生铜冶炼项目和30万吨再生铝冶炼项目为支撑,加快全市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化发展,把梧州建成广西再生资源产业基地。目前,梧州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作为国家环保部再生资源拆解“圈区管理”定点园区,至今已有20家企业的厂房在建设中,多个再生资源拆解项目已经开始建设。
江面百舸争流,两岸园区蓬勃兴起。
梧州,这座“绿城水都百年商埠”,正在借助贵梧2000吨级航道工程建成通航暨长洲水利枢纽三四线船闸开工的东风,全力打造西江经济产业带,朝着西江黄金水道中心城市的目标大步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