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上网络游戏,是对?是错?
近日,22岁的北京女孩小丽为了玩网络游戏,花钱买虚拟装备,透支信用卡68000多元,无法偿还,因为信用卡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沉迷网游”、“网瘾”这些词汇因此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目前,国内几家大型网游公司都认为,大学生已成为网游的骨干力量。而随着“开心农场”等小型网游的风行,一些中小学生也加入了这支大军。在传媒的镜头里,公众也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因沉迷网游引发不幸:猝死、跳楼、盗窃、退学、逃课……
青少年:虚拟世界诱人沉迷
最近,笔者在河西某小学对15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希望天天都可以玩网游的有9个,占了60%。同时,接受调查的孩子们表示,如果家长不在家或管束不到,他们会偷偷上网玩游戏。
河西某小学五年级学生明仔对笔者说,他经常与同学讨论网游,一见面讲得最多的就是与玩游戏有关的“内挂”、“精灵”、赚到多少钱等,而且,同学之间热衷于攀比玩游戏达到的级别,一旦知道别人超过自己,恨不得立刻回家打开电脑。河东某小学四年级学生阿海是个爱动脑筋、学习勤奋的小男孩,因此玩网络游戏的级别也一直在同学中遥遥领先。同学们的羡慕加深了他对网络游戏的迷恋程度,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妈妈批评他时,一向乖巧的他竟出言顶撞。
河东某中学初二学生盈盈说,她们班上的同学十分沉迷“QQ炫舞”。这种游戏里的虚拟服装是要用现实中的钱购买的,为了在游戏中得到更多漂亮、另类的舞服,她和其他女同学经常向父母索要零花钱,要不到的话,甚至会省下餐费来玩游戏。
而对于大学生来说,玩网游的理由就更多了。
小王是梧州学院工商管理系的大一学生,他从高中的时候就开始玩网游了,几乎每一款网游他都玩过。“起初玩游戏是觉得好玩,很新奇,很新鲜,现在则是为了消磨时间。”小王说道。
小邓每天回到宿舍的第一件事就是开电脑偷菜。他说,自己快毕业了,玩这些游戏一是为了消遣娱乐,二是为了缓解压力。
性格比较孤僻的小覃表示:“现实生活是有缺陷的,在虚拟的游戏中才是完整的。”他感到,网游带给他现实无法比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老师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
健康有益的网络游戏,如果是在一定限度内玩,对化解学习压力、开发智力还是有帮助的。可是,校园里出现的学生因沉迷网游而影响学习的现象,令老师们非常担忧。
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刘老师说,现在,在学校,不玩游戏的就显得不合群。于是,一些原来不玩的同学,也会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尝试进入游戏领域。而对于自控能力较差的未成年人来说,一旦开始玩,就很容易上瘾。
河东某中学的梁老师说,在她班里,几乎每个学生都玩“开心农场”。在家里被家长管着不能上网的,下课后就直接往网吧跑。有些家长好几次等不到孩子回家,都找到她这里来。
老师们担心不已,但学校这方面,却难以采取有效措施来遏止这股网游热。为此,不少老师都呼吁社会各界重视相当部分青少年沉迷网游的现象。
对于小孩玩网络游戏,许多家长同样很担心,并为些采取了不少方法。比如有的家长只允许子女在周末玩上几十分钟到一两个小时,有的家长对一些花钱多、较暴力的游戏进行“封杀”,还有的索性全家一起禁用电脑,但总体来说,收效甚微。
然而,也有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玩网络游戏不以为然。在笔者调查过程中,一位中学生声称,他玩游戏是父母教的。
专家看法:青少年要做好人生规划
梧州学院心理健康中心的李红云老师告诉笔者,中小学生沉迷网游有两个原因。一、网络游戏设计巧妙,符合青少年好奇、冒险的心理特点。其场面设计大都惊险刺激,游戏一关接一关引人入胜,要想“通关”,必须连续作战。二、中小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压力大,部分学生因此产生厌学情绪。网络游戏针对中小学生需要轻松的心理需要和厌学的情绪,为他们设计了逃避现实和摆脱“弱者”地位的渠道。通过“攻”下一关又一关的游戏,使中小学生找到了满足成就感的替代品和成为“强者”的愉悦感。
而大学生沉迷网游,最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人生目标和规划。有些同学刚经历残酷的高考,身心都放松了下来,有些则是面临就业或升学的压力,又不懂合理给自己“减压”。其次是个人性格问题,有一些同学性格内向、自卑、不善于与同学交流,不参加或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于是,他们希望通过虚拟的网络来逃避现实,满足在现实中体验不到的自我成就感、自我价值感。
李老师说,网络游戏的正面作用还是很明显的,它提高了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解决青少年的学习障碍,提高学习技能大有益处。但同时,网络游戏的“攻击、战斗”内容,容易模糊青少年的道德认知,使他们误认为这种伤害他人而达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因此,网游是把“双刃剑”,我们要正确对待。
青少年自身要注意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做好人生规划。学校则要为学生创造实现自我价值的环境。目前高校不少学生是从大一就开始患上了“网络成瘾症”,因为他们进入新的学习环境和人际交往领域后,一旦不合群而产生失落感,就往往会寻找寄托的渠道,而网络很容易满足他们的这种心理。而老师和家长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放下架子,多与学生进行互相平等的交流。 (刘凤珍 钟韵 唐廷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