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从2005年开始,随着六堡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走红,各种茶厂茶庄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梧州的大街小巷,而即将举办的2010·广西(梧州)春茶节暨六堡茶博览交易会更是为六堡茶名扬四海增添了一把不小的助力。但记者在近日走访各业内人士时发现,他们在为六堡茶日渐为世人所知而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在为如何更好更快地打响这一梧州著名的名片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乘着普洱茶热销的东风
近年来,随着六堡茶在两广地区的知名度猛增,关于六堡茶的各种历史资料得以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根据资料记载,六堡茶的产制历史甚至可追溯到一千五百多年前。而属黑茶类的六堡茶特点是越陈越佳,其汤色红浓明净似琥珀色,香气醇陈,滋味浓醇甘和,有槟榔味。而苍梧六堡茶,更是在清嘉庆年间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列为全国24个名茶之一。《广西特产志略》(1937年)载:“在苍梧之最大出品,且为特产者,首推六堡茶。”《广西通志稿》载:“六堡茶在苍梧,茶叶出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
但在六堡茶重新流行以前,六堡茶的“威水史”曾一度被尘封在历史的故纸堆中。出产六堡茶最出名的苍梧六堡,也已经多年没有大规模地对外出售六堡茶。当地六堡茶厂已经倒闭,不少茶园更是或是荒芜或是该种其他作物,六堡茶更多是作为当地农民自种自制自饮的土特产。
梧州茶厂的何志强告诉记者,该厂是极少数未间断生产六堡茶的厂家,但可惜“墙内开花墙外香”,六堡茶的销售主要针对外贸,内部的销量甚少。何志强表示:“我们一直没有停止六堡茶的生产,是因为当时的六堡茶都是外销,资金回笼和销售都比较稳定。当时面向市民的门市部也曾销售用大大的玻璃缸装着的简装六堡茶。但是年年卖,年年无人问津。”而这一切,在2000年突然因为另一种黑茶的兴起,让六堡茶的尴尬局面得以扭转。在2003年-2005年期间梧州六堡茶市场神奇般的复苏过程中,所有人都会提到一个关键词“普洱茶”,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正是2000年初云南普洱茶在全国市场的强势走红,让世人发现了同为黑茶的六堡茶背后巨大的市场潜力。
何志强说:“我们去参加茶博会时看到铺天盖地的黑茶宣传。有外地客商知道我们同时生产相似类型的六堡茶,于是提出购买的要求。经过观察,我们发现无论是顾客的反馈还是销售情况都显示六堡茶大有潜力。由于当时梧州地区生产茉莉花茶等其他茶叶的优势不再明显,因此我们马上将生产的重点转移到六堡茶中来。”据有关部门统计,2005年底,我市六堡茶生产厂家为4家,产量为1500吨,而2009年,梧州市已有22家六堡茶生产厂家,而仅梧州茶厂一家的六堡茶产量就达1500吨以上。
强势走红引发投资热
虽然六堡茶在2005年之前已有走红迹象,但此前梧州的茶行业的相关企业对此一直知之甚少,以六堡茶为主要卖点的茶庄更是屈指可数。当年曾去茶厂“抢购”茶叶的爱茶者回忆起来,不禁感叹自己的先见之明:“2005年、2006年期间茶厂的每一批茶上市都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单位和个人都抢购大批量的买茶。2001年、2002年只售每斤9元的旧六堡茶,在市面上第一次炒到了每斤数百元的高价。”
与此同时,梧州一夜之间也涌现出许多和六堡茶相关的茶庄。街面上每走数十米就有一家或大或小的茶庄,其他“兼售六堡茶”、“代销正宗老茶”等的超市或小店更是数不胜数。供不应求的六堡茶还极大地刺激了市场商机,记者从市相关农业部门了解到,近两年来对六堡茶的投资成为了农业投资的一个新热点。在2009年梧州市已完成招商引资签约的10个涉农项目中,与六堡茶相关的项目有3个,包括了六堡茶产区和后期的加工等项目。总共2.09亿的合同投资额,六堡茶的3个项目就占据了1.32亿元,占总投资金额的六成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