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报讯(记者 曾燕) 进入7月份以来,到梧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种狂犬病疫苗的市民比平常增加了1倍以上,该中心日均接诊被狗咬患者人数超过30人。据该中心有关专家介绍,夏季是狂犬病高发期,虽然近年有关部门对狂犬病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市民对狂犬病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仍普遍存在几个误区。
误区一:被舔怕什么?
“被宠物狗舔了眼睛要紧吗?”不少市民认为,养了几年的狗,平日同吃共住在一起,有点亲昵动作怕什么?其实,与家养的宠物狗或猫,亲密嬉闹甚至相互亲吻都隐藏着巨大的威胁。
疾控专家介绍,人患上狂犬病多是因为被唾液中含狂犬病毒的动物咬伤而发生,破损的皮肤、眼角膜、口腔、肛门和外生殖器等黏膜被舔也可造成感染而发病。专家提醒广大市民,一旦狗、猫等动物舔到你的嘴唇、眼角膜、肛门等黏膜组织丰富的地方,都必须按照狂犬病暴露预防最高级别处置。如果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或者轻微抓伤、擦伤,即使没有出血,也应到正规的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进行处理。
误区二:“我已经打狂犬疫苗了,肯定没事!”
疾控专家提醒,被犬等动物抓伤、咬伤后只注射狂犬病疫苗并非万事大吉。
据介绍,人被犬等动物抓咬伤后,除了接种狂犬病疫苗外,另外两种措施也不能忽视。一是进行规范的伤口处置。要立即用20%的肥皂水(或者其他弱碱性清洁剂)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彻底清洗、冲洗所有咬伤和抓伤处至少15分钟。然后用2-3%碘酒(碘伏)或者75%酒精涂擦伤口。二是必要时接种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以刺激人体自身产生保护抗体。
误区三:“都过了24小时了,再打疫苗也没用了”
有不少市民还有一个错误认识:被犬等动物致伤后超过24小时没接种疫苗,以后再打疫苗也没什么用处了。
对此专家提醒,狂犬疫苗注射原则上是越早接种效果越好。但是,超过24小时注射疫苗,虽然效果不一定好,但只要还没有发病,疫苗就可以发挥保护作用。因此,对于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及时接种狂犬疫苗的人,应尽快补种。有些市民认为过了很久了也没有发病就不在乎,殊不知这样的疏忽有时候可能是致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