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报讯 (记者 曾燕)随着炎热夏季的到来,许多市民喜欢购买雪糕解暑,可当选购时,面对着满眼蒙牛、雀巢、伊利等外来产品时,总感到似乎少了些什么。8月5日,领着孩子选购雪糕的陈女士告诉记者,作为一个老梧州人,她是吃着本地雪糕长大的,可近些年,这些留存着她童年记忆的产品逐渐没了踪影,为什么就没有我们梧州自己的品牌呢?
梧州雪糕市场鲜有本地货
5日,记者走访了梧州市内多个冷饮摊位及超市后发现,当下占据市场主流的雪糕,大多是异地生产的品牌雪糕。一冷饮销售人员刘女士说:“以前也卖过梧州本地生产的雪糕,但由于口味、品质不及一些大品牌,销售的情况也不好,就不卖了。”
新兴市场一位长期从事雪糕批发的赵女士也表示,“五六年前她还卖过一些地产雪糕,比如‘全家福’五支装冰棍,当时销量还挺好,可是逐渐的这些本地产雪糕就退出了市场。”
本地雪糕多由小作坊造
记者走访了梧州市内几家大型的超市了解到,目前梧州也有本地生产的雪糕,品种有“小奶油”、“绿豆”、“双棒”等,但除了“小奶油”雪糕外,其他的很少有人知道。而据京梧市场内一家雪糕批发处的销售人员介绍:“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都是些小厂生产的本地雪糕,有的厂子甚至就是‘夫妻店’,用不了几个人,这样的雪糕批发销售情况还可以,多数小区小卖部以及各繁华商圈摆饮品摊的都来批发。因为本地产雪糕批发价也就两三毛钱一根,在繁华商圈饮品摊上也能卖上1块钱,与大品牌雪糕一个价,但利润却翻一番。”
质量不过关是最大问题
本地雪糕为何不受市民欢迎?对此,一位销售人员直言,本地的雪糕便宜,但质量不行。市民吴先生说,因为天热口渴,他曾经在郊区一家小店买了个冰棍,结果吃下去满口的糖精味,一看包装是本地产的。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这些小作坊式的本地雪糕厂,缺乏品牌意识,而且只注重眼前利润。在原料、人员、生产加工等方面投入很有限,能省就省,质量不过关,销量小利润也少,只能形成恶性循环。
资金技术成发展瓶颈
长期从事雪糕批发的赵女士说,本地雪糕厂一直没有自己的品牌,这与企业规模不够、人才缺乏等都有关系。据介绍,一家中等规模的雪糕企业,生产设备动辄上千万,这样的资金投入,一般的企业无力承受。没有设备就不能实现批量生产,而且现在大企业设备更新的速度也很快,这些都需要大量资金做后盾。另一方面,如今雪糕口味不断出新,生产制造方面也需要专业水平较高的技术人才,这也是小作坊所不具备的。
而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从销售上看,大部分冷饮厂商都把雪糕的价格定在一元到三元左右。可据了解,即使是售价一元的雪糕,本地产品也是少之又少,市场影响力非常有限,整个市场几乎被外地产品所占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