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分析:维修速度远跟不上破坏速度
家住新兴社区的居民陈女士说,她亲眼看到一名青年男子打电话时,话语说到激烈之时,直接用力扣掉电话,临走前还踢上两脚,“使用者只顾发泄个人情绪,根本不知道爱护公共设施。”
一些公用电话亭上的“牛皮癣”虽已被白漆刷过,但在白漆的表面上,新的“办证”电话很快又“琳琅满目”了;一些电话亭遮阳篷的破损处,明显还残留着石头砸中的痕迹……记者调查发现,人为破坏是电话亭破损的主要原因,如果说部分市民的素质不能得到提升的话,那么街头公用电话亭再怎么加强维修,将仍然难逃被破坏的噩运。
针对公用电话亭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电信梧州分公司办公室负责人。该负责人说,针对电话亭“伤疤”多、遭破损等问题,电信公司每周都会安排三四名工作人员对电话亭进行及时维修,且在不断加大维护力度,保证IC卡电话的可用性、便民性。然而,由于部分零部件已经很难找到,这给维修工作造成了一定困难。另外,他们维护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因此,要改变公用电话亭目前比较破败的现状,关键是要提高部分市民的素质,形成大家都来珍惜爱护公共设施的氛围。
电信部门:发展多媒体公用电话亭成趋势
电信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梧州市区目前仍有600多台IC卡公用电话亭,分布在城市的主要街道、风景区及公共场所等。公用电话亭曾经是深受市民欢迎的一项公共设施,因为当时它的收费比移动电话便宜,而且当时的移动电话也远没有今天普及。
该负责人表示,尽管这些公用电话亭大多被一些人刻意破坏了,伤痕累累、“劣迹”斑斑,但作为这个城市的一个重要公共设施,它们仍然在发挥着作用。就7月来说,市区公用电话亭仍有几万次的通话。
关于公用电话亭的拆留问题,该负责人坦言:“公用电话亭作为一个城市的公共设施,目前它们体现得更多的是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在市民遇见紧急情况的时候它还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记者了解到,在南宁、桂林某些路段,为了迎合时代需求,原有的公用电话亭已经成功变身,成为集多功能于一身的多媒体公用电话亭。人们既可以用这种新式电话亭拨打IC电话,也可以触摸电子屏幕查询城市地图、交通动态、生活资讯等信息。获得有关单位的业务支持后,人们甚至可以在电话亭里直接完成水、电、燃气等缴费手续,还可以购买旅游景点门票等。
电信梧州分公司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发展既可以打电话、又可以缴纳水电费用的多媒体公用电话亭,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趋势,也是完善城市功能的需要,公司也正向这个方向进行努力。梧州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会是很遥远的事情。
市民说法:或拆或留或改造升级
针对目前公用电话亭使用率过低,且部分市民不爱惜这些公用设施,致其频遭破坏的现状,梧州街头公用电话亭是该拆,该留,还是该进一步改造升级的话题,在市民中间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家住钱鉴路附近的梁璐说:“现在很少看到人们再到电话亭打电话了,甚至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使用上了儿童专用手机,电话亭既然已经失去使用价值,就没有存在的需要了。”在大南路开店的刘勇贵也表示:“现在很多电话亭被损坏,有时候还成为临时厕所,已经影响到市容市貌,不如拆了。”记者调查发现,持这种意见的大多为时尚的年轻人。
支持保留的市民大多为老年人,他们表示,在紧急关头或者对外地游客而言,有时候电话亭会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手机遭遇没电或突发紧急事件时,可以用电话亭免费拨打120、110、119等电话;外地游客到梧州旅游,使用电话亭可以节约话费。
而一些相对“见多识广”的市民则认为街头公用电话亭应该改造升级。市民陶婉妮就表示,她在北京、上海等地出差时,发现大城市的电话亭已经有了突破性的改变,它们除了可以拨打电话外,还可以用来查询信息、缴纳水电费用等,相当方便,“非常期待梧州的公用电话亭也能够华丽变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