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江河上构筑“鱼巢”,促使江河野生鱼类“多生快育”。这是近日记者采访到的发生在我市江河上的新鲜事。广西第一个以人工鱼巢为载体增殖江河鱼类资源的技术取得了成功,一年多为西江河增殖野生鱼卵2000多万粒,同时也为日后增加西江河野生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建造千平方米人工鱼礁
千百年来,鲤鱼、鲫鱼等浔江中的“原住民”有着固定的繁殖习性。每年4至6月,浔江进入主汛期,随着水位的上升,鱼儿们便在岸边被淹没的礁石和水草上“缠绵”,交配后的受精卵便粘附在礁石和水草上,经过一段时间自然孵化,鱼苗就降生了。
长洲水利枢纽投入使用后,江河环境发生了变化。枢纽发挥了调洪的作用,同样令枢纽上游江段汛期期间江河的水位减少了落差。于是,鱼儿产卵孵化的产床减少了。“鱼妈妈”们没有了“产床”,即使产下卵也容易被水流冲走,“鱼爸爸”们徒唤奈何,西江渔业资源,面临着下跌的危境。
2009年,市水产畜牧局决定,开展江河野生鱼类资源人工增殖技术研究,通过模拟自然环境,在河面上建造1000平方米人工鱼礁,5500个人工鱼巢。
这是在广西第一个以人工鱼巢为载体增殖江河鱼类资源的技术,为了使试验取得成功,他们多次赴外地考察学习,并针对浔江水文、水温、水流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试验。技术人员在避风、浪小、水质清新、水流缓慢、靠近岸边的水域,先用芦苇草、水葫芦、大芒草捆绑成长度约70厘米的草团,一个草团就是一个鱼礁。之后,用竹子制作起了规格约6米×7米的鱼巢框架,再把鱼礁悬挂在鱼巢框架上,鱼的“爱巢”就这样建成了。
增产8万尾鱼苗
在水产科技人员的努力下,人工鱼巢受到了鱼儿的欢迎。不断有“鱼妈妈”、“鱼爸爸”前来“拍拖”。当年4月,技术人员拿起鱼礁观察,发现60%的鱼礁上均粘附有黄色、颗粒大小如筷子头以及其他颜色、大小不等的鱼卵,最多的鱼礁80%都附着鱼卵。据技术人员测算,2009年所得鱼卵数为150万粒,按野生鱼类孵化率来计算,可为西江增产8万多尾鱼苗。
今年以来,市水产畜牧局在进一步研究鱼儿的生活习性的基础上,改进了鱼巢和鱼礁的制作方式,同时,将人工鱼礁扩建到11000个,安置地点选择在下小河、北流河、濛江等三条河流与浔江交界处。据当地渔民反映,在人工鱼巢管制范围以外的江段,有时一个晚上便捕鱼上百斤,而去年同样时间、地点仅能捕获二三十斤。
经技术人员长期观察和抽检,今年以来,浔江的鱼妈妈们在人工鱼巢上产卵2000万粒,以鲤鱼、鲫鱼为主。水产部门技术人员介绍:建造人工鱼巢成本不高,11000个鱼巢只要25000多元。而且产卵2000万粒,受精卵按九成计,则有1800万粒,受精卵变成鱼花再按九成计,鱼花变成鱼苗则按5%计算,则有80多万尾鱼苗,按八成鱼苗能长成二三斤重的鱼,每斤4元计,则两年之后,产值便有400多万元。而且西江鱼儿多了,不但增加鱼资源量,同时,还改善了西江生态环境。
据悉,下一年,有关部门还将投入更多的资金,为鱼儿建造更多的谈情说爱、生儿育女的“爱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