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城市,宜居城市,一直都是梧州市城市发展的目标。市区实施“四小绿地”、“见缝插绿”等项目工程,同时筹措数千万元,建设珠山六堡茶文化公园和榜山、河西老码头市民休闲公园,取消珠山、中山公园门票等,方便市民娱乐、锻炼身体。
然而一些景观工程由于长期缺失管护,被破坏后久久未能得到修复,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建设投入的慷慨、管理经费的匮乏,在“重建设、轻管理”的模式下,那些已经建成的公园只能勉强维持运行。
难觅“不受伤”的公园
张宗民家就住在蓝天港湾,搬来已经快一年了。每天早上6、7点,他惯例到离此不远的河西老码头市民休闲公园锻炼身体。但他不敢逗留太久,“这里没什么树,太阳一出,很热。”上午10点多,河西老码头公园里,太阳无遮无挡的直射,照得人有些睁不开眼。
但河西码头公园改扩建的初衷是好的。2009年初,昔日的河西码头改建成市民休闲码头广场。至年末,河西老码头公园二期工程完成,并向市民开放。广场大型浮雕、现代雕塑不仅吸引了游客,而开阔的场地给市民提供休闲健身场所。
如今,一年过去,公园栏杆下却都是未清理的烟头、橘子皮和纸灰;绿化带里的“满天星”成片干枯,零星存活的却也奄奄一息,其间夹杂着被随意丢弃的垃圾。用手扒开干枯的枝叶,无人浇水,泥土已经干裂板结;绿化带内10个仿船舷的造型石雕完好无损,但是系在上面的缆绳,或者已经断落,或者不见了踪影,靠近河边的石墩更被人随意涂写。
在河西老码头公园苦苦挣扎的时候,桂江江畔的榜山却依旧青翠。2009年6月,榜山市民休闲公园开工。经过半年时间,建设完毕。建好的榜山公园,受到市民的喜爱,也带来一连串问题。榜山公园内,目力所及,不难发现,绿化带里、草丛间都是丢弃的塑料袋、废纸巾等;云形步级上的绿化植物,被踩踏得叶片枯黄、破损,生机不旺。
被动的“管理危机”
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现代化程度,不单单在于市政建设工程的数量,更关键的是投入使用后的管理质量。
几乎所有破败的景观设施背后,“内部运转”都存在一定问题。对潘塘公园园内陆地面积4.418公顷,水面面积8.318公顷的占地面积来说,要保证保洁和设施管护,每天只有17人负责,肯定是不够的。大部分公益性设施,无法实现市场化经营。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管理者展开各种“自救”。在没有维护费的情况下,潘塘公园将广场、舞台出租,收取租金以维护公园的正常运作。同时,通过市内其他单位的绿化工作收取费用维护公园管理处的正常运转。
目前梧州市的市政工程普遍存在着“建归建,管归管”的现状。
走访梧州市区多处景观区发现,管理者几乎都在建设完工相当长一段时间后才接手管理,他们没有得到管理区域的相关建设资料,致使后期维修设施遇到无从解决的技术难题;他们更没有得到一笔专门用于管护该区域的财政保障,而要依赖政府拨款。“资金短缺”成了管理者接受采访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显然,管护已经陷入一种被动。管理者门只能被动地申请拨款,被动地修补破损设施,被动地守护这里的公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