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报讯(记者 赵洋)就在城里蔬菜价格骤然上升的当口,沙头镇1000多亩的蔬菜却烂在了地里。绿油油、水灵灵的青菜,不是烂在地里,就是做了猪饲料,菜农们眼睁睁地看着两个月的辛苦成果就这样白白地毁掉,却无能为力。
蔬菜丰产难增收
眼下正是蔬菜丰收的季节,沙头镇永乐村的菜农们看着丰收的蔬菜却怎么也乐不起来。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村种植的300多亩蔬菜销售不出去,白送也没人要。
12月9日上午,在梧信二级公路沙头镇旁的菜地里,菜心、西兰花菜躺在地里“睡大觉”,沙头镇许多菜农把蔬菜采摘后堆放在村道边待售,却无人问津。
在永乐村,记者看到菜地里的菜心、西兰花菜已经开始慢慢地垂下了头。菜农邱以发告诉记者,10月份时,菜心收购价是每公斤4元至5元,这个价钱极大地鼓舞了农民。10月份,在秋西瓜收获后,农民们不约而同地决定将1000多亩瓜地改种蔬菜,种植品种主要以菜心为主。
邱以发表示,菜心可以种三造,每亩菜地可以亩产菜心1000公斤,而每亩每造施肥成本60至70元,农药200至300元。只要收购价不低于每公斤5毛6,农民们还是有钱赚的。但蔬菜成熟后,收购价却让他们的心凉了半截。
11月7日至12月3日,菜心收购价格猛然下降至每公斤2毛钱。菜农们发现,今年不但贺州等周边地区的蔬菜批发市场不收他们的菜,到菜地里拉菜的菜贩子也特别少,即使有人买价格也压得特别低。
“两毛钱是啥概念,我不但亏了本钱,如果收的话还得贴上每人每天30元的人工钱,包装费,所以干脆不收了,让它烂地里吧。”邱以发说。于是,有些村民干脆将整块菜地里的蔬菜送人,只图别人能将菜从自己地里拉走,免得自己再麻烦。
12月8日晚,菜贩子再次给永乐村的村民带来了一个坏消息,西兰花菜每500克收购价下调至1.1元。村民们表示,西兰花菜去年最低收购价才1.3元,1.1元是过去十年中历史最低价。
12月9日,菜心收购价又升至每公斤1.2元,但地里的菜心已开始蔫了,菜农们无菜可卖。据了解,沙头镇现在有1000多亩蔬菜遭遇销售难,每天至少有1万至1.5万公斤蔬菜烂在地里。
经销商没了压价的勇气
两毛钱一公斤的蔬菜收购价,心痛的不只是种菜的农民,蔬菜经销商的利润空间也受到了很大挤压,不少人哀叹连连。
“每次下田收青菜,我这心里都不是滋味,逼得你没办法再去压价了,有时候是亏本做买卖。”东安江果蔬合作社的蔬菜经销商莫小云说。
莫小云介绍,前段时间蔬菜批发价一直维持在每公斤1.2元,地头收购价0.6元左右。从事蔬菜经营生意,只有毛把钱的利润。一趟车最多装个三四千斤,毛收入也就三四百块钱,可汽油费、市场管理费用等就要一两百块,真正拿到手里的钱,也就百来块钱。现在,她把菜心收购价稳定在每公斤0.6元。
“每公斤0.6元,意味着农民至少平本。”莫小云说,“看到菜农那么可怜,我在收菜的时候,真的没了压价的勇气。”
近日,交通运输部、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紧急通知,从12月1日起,全国所有收费公路全部纳入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范围,免收车辆通行费。此举有助于降低蔬菜运输成本,但沙头镇、石桥镇不少运菜的车主反映,面对柴油紧缺的状况,如果没有充足的油料作为保障,“绿色通道”的作用非常有限。
沙头镇货车车主王辉表示,最近柴油紧缺,车子要么加不上柴油,要么需要长时间排队,造成蔬菜运输困难。特别是菜心这种绿叶菜,对运输时限要求很高,路上一旦耽搁时间损耗很大,这样很多商贩都不愿意来收菜了。
蔬菜滞销有深层次原因
据了解,前段时间出现的蔬菜价格低迷,主要是因为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蔬菜集中上市量较大、农民不了解当前销售行情所致。针对目前局面,沙头镇政府除了巩固已有的销售经纪人模式之外,正加大各种宣传力度,全力拓展销售渠道,引导农民尽可能调整蔬菜上市时间,以求打破价格困境。
“蔬菜大量滞销,表面上看起来是运输难,渠道不畅,其实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沙头镇农技站站长聂志坚分析:一是梧州周边城市加强了农产品支持力度,扩大了蔬菜种植面积。二是东南沿海地区今年夏秋季节受台风灾害影响,农产品受灾严重,经过恢复生产,各地农产品集中上市;三是入冬以来气温普遍偏暖,各地蔬菜长势较好,挤压了沙头镇、石桥镇蔬菜外销的市场空间;四是各地发展蔬菜产业“各搞各的”,缺乏科学规划,造成各地区的蔬菜种植无序发展,结构不合理。
对此,聂志坚建议,有关部门应作好规划,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地理特点,形成一批布局合理、满足需求、品种丰富、调控有力、档期均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莫小云说:“一方面是农民卖菜难,另一方面是市民买菜贵。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减少中间环节,这样既可降低菜价,又可提高农民收入。”
图片说明:永乐村菜地里的菜心慢慢地蔫了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