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弃婴的命运因一位69岁老奶奶的出现而改变,她便是陈烨钰最初的抚养人赵少芳,陈烨钰的“奶奶”。这位“奶奶”当初将他从街道带回家,并抚养了6年 “奶奶”,谢谢您!
好人“奶奶”
从1991年那个寒冷的清晨起,陈烨钰的命运就与陈家牢牢连在了一起。
应当说,是当时年近七旬的陈家“奶奶”赵少芳给了他第二次生命。这位善良的老人,早年丧夫,含辛茹苦地养大了一双儿女;失去劳动力后跟着女儿生活,本来可以享儿孙福了,却又将毫无血缘的小烨钰带回了家,并亲手抚养他直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去世前,她还多次叮嘱女儿:一定要好好地将烨钰养大。
“记忆中,奶奶很慈祥,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忘带着我。我小时候体弱多病,我奶奶经常一夜不睡,陪在旁边通宵地照料我,为我喂药、擦汗,从不假手于人。”由于病情有所好转,陈烨钰终于可以暂时停止呼吸机的使用,缓缓地回忆起自己与奶奶一起生活的一点一滴。
收养自己的奶奶已经离世14年了,而且家中也没有留下老人的照片,烨钰表示自己脑海中老人的样子已经模糊,但他仍深深地记得,印象中的奶奶,很慈祥,和“姑姑”的样子很像。就是这位瘦小的老人,给了他生命中第一份不亚于亲生父母的爱。
有一年洪水上涨,马上就要淹过乡下晒柴的空地,赵少芳急着要将柴火运到高处,干瘦的老人一口气背起比自己身体体积大得多的干柴就往楼上跑。不到4岁的烨钰想帮忙却使不上力,只能陪在一旁跟奶奶一起跑。“扑通一下,奶奶因为失衡摔倒在台阶上,就在一刹那,她即使磕破自己的下巴也要护住我。”这一幕,是老人留在烨钰脑海中最深刻的印象。
老人赵少芳出生于1921年,丧夫后依靠种地养大一双儿女,上世纪80年代从夏郢乡下来到梧州,跟着女儿一起在西堤路生活。在1991年深秋,她从梧州市区的一条路上将小烨钰抱带回了家。这位老人一直亲手抚养烨钰,直到1996年因中风去世。
最好的“奶奶”
19年前,烨钰刚来到这个家时,周围有人觉得奇怪,问当时已经年近七旬的赵少芳:“老人家,你家里面儿女双全,孙子孙女也长大成人了。虽然没什么钱,但是也可以享享福。为什么还要自找麻烦多养一个小孩?”
这个朴实的老人,只是一遍又一遍地强调:“小孩在路边哭得声音哑了,也没人理。我看了很久,觉得他实在可怜就捡了回来,就当是做件好事,把他当小猫小狗养吧。”话虽这么说,但从抱回小烨钰的那一刻起,老人就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亲孙子。或许是出于家里人不同意自己收养烨钰的担心,老人坚决不透露自己捡回烨钰时的详细情况,直到今天,依然没有人知道烨钰到底是被遗弃在哪条街。
又或许是因为怕别人把小烨钰再次抱走,老人从来都将小烨钰绑在身上,偶尔小孩贪玩,一下子找不到了,老人就着急地到处寻找:“在哪里?赶紧出来!”赵少芳到底有多疼小烨钰?楼下的邻居称,不管小烨钰当时多调皮,老人从来没对他动过一次手。
有时候烨钰难免调皮,陈容芳刚把衣架拿出来作势要打,就被老人制止住了:“你不许打他,打他就是打我,大不了把他带回乡下相依为命算了!”陈容芳只得悻悻地住手,并一再向老母亲强调:“我就是吓唬吓唬他,没有要打他的意思。”
善良的赵少芳,打从心底疼爱烨钰。由于家境不好,陈烨钰一直没有读过幼儿园,从婴儿时期起,就由老人一手一脚地将其抚养长大。
陈容芳的家十分窄小却住了一家子人,于是她在房子半空隔出了一个楼阁,自己与女儿睡在阁楼上;老人带着烨钰,睡在唯一的房间里。陈容芳回忆起当时,还是十分敬佩老人的毅力:“刚捡回小烨钰的时候还是冬天,我女儿已经参加工作了,每天起早贪黑的上班。我自己就在龙平的石场工作,每天回家就是忙着洗衣服、睡觉,只有年过古稀的老人自己照顾烨钰。小孩子半夜哭醒了,天气冷,我们都累得起不来,只有老人爬起来,抱着、背着烨钰一圈又一圈地在客厅里走动,哄他不哭。”
刚刚出生的小烨钰只喝奶粉营养跟不上,嘴角起了一圈小泡,又是老人抱着他四处打听,为他买来了鱼肝油和维生素B2,嚼碎了喂给烨钰;烨钰从小身体不好,特别瘦,而且容易脱臼,老人还会偷偷给烨钰开“小灶”煮些东西,希望能增加一些营养。
照料小孩耗费了赵少芳大量的精力,老人从此胖不起来,邻居回忆道,直到因中风去世前,这个见面就带笑的老人还是一直干干瘦瘦的。邻居们对赵少芳是这样评价的:一个好人,一个最好的“奶奶”。
记者 陈素雅
梧州市红十字会爱心账户:
开户名称:梧州市红十字会(请注明“救助陈烨钰”)
开户账号:4500-1648-6560-5922-2666
开户银行:建行河西支行
现金捐款地址:西环路中段116号(市卫生局内)二楼梧州市红十字会办公室
捐助热线:0774-3888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