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像炒股
在涨跌中轮回,已然成为近几年猪价波动的主题。面对高企的毛猪价格,养殖户有喜有忧。采访中,不少养猪户表示:疫病风险和市场风险是他们面临的两大考验。
12月2日,记者找到藤县古龙镇养猪专业户陈荣富时,他刚刚从市区购买生猪饲料、疫苗归来,他家养了30多头猪。“猪肉价格如果再不涨,我们养猪户就吃不消了!”陈荣富表示,今年上半年,我们养殖户大多是亏本的。
陈荣富算了笔账:把猪仔养到成猪的各种成本费用大概需要1300元,按照总斤数、总花费计算下来,每公斤毛猪成本价格在11.4元左右。
“上半年生猪收购价每公斤9.8元左右。”他说,如果按每头猪出栏时100公斤计算,他每养一头猪,出栏时只能收回980元,不仅不赚一分钱,反而要亏三四百元。”所以,上半年养猪户绝大部分是亏本的。
养了10年的猪,让陈荣富感触最深的是,生猪的价格行情就像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2006年至2007年,梧州猪市进入“大牛市”,上演了一波超级大行情,生猪价格狂涨了近1倍。从2009年价格下跌到今年5月的再次上涨,猪肉价格的波动周期明显缩短,从过去的3~5年缩短到现在的2~3年。
“波动的规律以前就有,但现在更难以把握。2006年以前的规律是,基本上三到五年就会有一波赚钱的大行情,但持续时间不会超过一年。但现在,影响猪肉价格的因素太多了。”
陈荣富说,“感觉养猪像炒股——行情好的时候,能赚到一些钱。但如果行情差,很可能把赚的钱赔进去。”
市水产畜牧局畜牧科科长吕绍坚说,疫病风险和市场风险是对养猪户的两大考验。受制于掌握信息不完全,养猪户只能根据局部地区短时间内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安排生产,这就陷入了“生猪卖难——价格下跌——宰杀母猪——生猪减少——供应短缺——价格上涨——养殖增加——生猪卖难”的恶性循环。
在上半年猪价下跌的降价潮中,梧州市一些有一定规模的养猪户未受到大的影响,为什么呢?养了20年猪的通达农牧科技公司董事长孔繁伟说, “养猪要赚大钱,就要调整养殖思路。”
在苍梧县沙头镇,孔繁伟算是养猪的一把好手。他的养殖场管理比较规范,各种饲养和防疫措施到位,在猪生长快的同时,减少疫病风险。2006年,因为防疫做得好,他的通达农牧科技公司逃过当年流行的猪疫病,结果在猪价疯涨的2007年,狠狠地赚了一把。今年1至5月份,由于养殖规模大,降低了成本,他不亏不盈,下半年,出栏猪开始赚钱。
“2009年,我出栏40000头生猪,利润几乎没有。”他说,“如果养得好,每斤猪的饲料成本可以控制在5元之内。“上半年毛猪市场价每公斤不到10元,能不亏就是经营得好。下半年猪价上涨,现在我每头猪能赚300元至400元。”孔繁伟这样说。
近年来猪肉的价格为何会波动如此之大?身兼我市水产畜牧协会副会长的孔繁伟称,主要原因是梧州的养猪业大多还是靠散户养殖,他们的养殖方式就好像炒股一样,行情好的时候散户们拼命跟风,大量购进猪苗,扩大养殖规模,行情不好的时候散户们又拼命“斩仓”,把存栏的猪卖出去,加快了价格的下跌。
回顾这些年,猪肉价格也像股市一样陷入了这样的怪圈:一轮狂涨后必然是一轮狂跌,一轮狂跌后又是一轮狂涨。如此循环往复的生猪价格宽幅波动,生猪养殖的忽冷忽热、养殖户频繁进进出出,似乎已成为生猪养殖市场的宿命。这不但让市民菜篮子受影响,更让梧州市养猪业的平稳发展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