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网络舆论
“冷漠、市侩,没人性”的标签,伴随着“媒体控制论”和“协会夺权论”、“道德帝批判”等触目惊心的帖子,最终让一场意外事故越加扩大,演变成了一场全国性的舆论风波。
最先引发事件导火索的是安徽和上海的记者微博和个人日记。他们最先接触了队伍,并在采访感受中抒发了有关“学生冷漠”,还“笑着感恩”的内容。
这些微博和随后网友挖掘出的复旦校园论坛“媒体控制论”和“协会夺权论”、“道德帝批判”等帖子和截图,被不断地扩大报道,并被网友冠以“获救学生”之名,从而激发了更多网民的潮水般批评和“人肉”。
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夺权帖”的内容,事实上,对话的两个人并不在18人队伍中,其中一人是复旦登协的现任会长,与其对话的人则是前几任会长,两人并不存在夺权一说。当事人表示,两人对话的确如此,但原义被曲解。而“媒体控制论”的作者也不是18人队伍中。
与此同时,最先发帖的安徽记者“@淡淡esse香”也在微博中开始了反思,并把之前的微博言论删除。此前,她也受到了“挺复旦”派网友的人肉搜索和网络攻击。
“没想到,我写下的几句微博,会引发了这么多的舆论谴责,它并不是我的本意。我不知道,这么多充满戾气的评论,还会有多大的杀伤力,会招致什么样的后果?我无法预料。这么厚的谴责一直储存在这里,只会让过去难以过去。所以,我删了它们。张宁海的父亲说,他不想学生们有心理负担。老人的宽容,我亦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