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入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以上
■计划投资7.6亿元,加快建设总长36.2公里的32条道路;投资20亿元,加大红岭片区重点项目建设
■抓好9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打造西江经济带梧州特色农业示范区
■加快推进红岭搬迁安置用房、红岭限价商品房的建设
西江都市报讯(记者 陈素雅 实习生 和倩楠)2010年,梧州顺利完成全年各项经济目标任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过去五年,梧州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全部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十个翻番”目标的顺利实现,为“十一五”计划目标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昨日梧州市召开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盘点2010年及“十一五”的经济工作成就。2011年,“十二五”计划拉开帷幕,梧州经济又将扬帆进入新天地。
看点一:
2011年,开始全面实施《富民强梧科学发展三年计划》快读:“十二五”期间,梧州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较长的上升周期
会议指出,从我市环境看,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为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今年我市开工建设了一大批项目,相当一部分投资将在“十二五”期间发生效益。但另一方面,我市后发展欠发达的基本市情尚未根本改变,体现在:经济总量小,综合实力不强经济质量不高;人才严重短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市场化程度不高,思想观念不够先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高;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相对较弱。
明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我市实施“十二五”规划和推进富民强梧科学发展三年计划的第一年。梧州将继续巩固基础,开展项目攻坚、服务企业和园区建设“三个年”活动,预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财政收入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以上。
看点二:
打造西江经济带梧州特色农业示范区快读:促进龙头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合作,增加农民收入,打造特色农业
会议指出,梧州将加快编制《西江经济带梧州特色农业示范区发展规划》,促进新兴农业龙头组织和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抓好超级稻推广、六堡茶、金银花、供港澳蔬菜等重点农业项目的建设。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同时,结合我市产业发展需要,继续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增加农民收入。
从明年开始,梧州将在重点抓好9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力争五年内建成10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此外,抓好农业综合改革,力争2011年组建一家村镇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同时鼓励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率。
看点三:
唱响城市建设“三部曲”,加快城市扩容快读:城市建设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进一步推进梧州城市开发
会议指出,明年梧州按照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园林城市、花园城市“三部曲”的思路,将加快中心城市建设,一是改造老城区,结合“三冲”综合整治,整体推进地质灾害整治、危旧房改造,促进老城区的整体提升;二是继续增加对建设红岭新区的项目密度和投资强度,明年计划投资7.6亿元,加快建设总长36.2公里的32条道路,同步推进新区的学校、医院、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建设;三是以苍海项目为重点,开发南片区,加快南岸路网建设,力争简称以生态为主导的复合型现代化新城。
同时梧州明年计划投资20亿元,做好龙平龙华路网工程、红岭路网工程、西江三桥、西江四桥、南广铁路梧州火车站站前广场、玫瑰湖环境建设、图书馆、体育馆、人民医院等重点城建项目的建设。三县一市则要启动县城、重点城镇面貌改观的“三年行动计划”。
会议还提出,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靠合资合作、信托融资等市场化手段吸引各类投资主体参与我市城镇开发建设。
看点四:
“安居”和“乐业”工程齐发力,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快读:加快推进安置小区以及安置用房的建设,开发更多城镇就业岗位
会议指出,要通过改善民生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一是要大力实施“安居工程”,进行包括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以及城乡危旧房及棚户区改造的安居工程建造。会议强调,必须加快推进枣冲、富民安置小区以及红岭搬迁安置用房、红岭限价商品房的建设,同时严格执行国家、自治区对这些保障性住房管理的规定,完善申请、审核、轮侯、复核制度,健全建立监管机制。
由于明年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都进入高峰期,再加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部分返乡农民工的双重压力,明年全市要实现新增就业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5.5万人。按照我市“乐业”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各县(市、区)一方面要发挥各类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稳定现有就业,另一方面要挖掘就业岗位,重视大中专毕业生等重点人群的就业工作,开发更多城镇就业岗位。
此外,会议强调,围绕我市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明年还将继续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人才战略上吸引优秀人才向制药、船舶、再生资源等重点产业聚焦。教育上加强农村中小学硬件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城区中小学布局,提高教育均衡化水平。加快资源整合步伐,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卫生上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加快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及建设,重视传染病、地方病和职业病防治工作。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上重点加强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同时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