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的市民会发现,如今活跃在各行各业一线的劳动者中,有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年龄普遍在18岁至30岁,穿着时尚,留着流行的发式,不时地从包里掏出时尚手机。他们就是近年来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新生代务工人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我市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服务业等行业,都活跃一批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辈打工者相比,他们对工作的期待却大不相同,除了工资、福利待遇,他们更关心企业是否能有活跃的企业文化、宽松的工作环境,以及温馨的人文关怀,是否能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自我增值为自己加“工资”
与老一辈农民工相比,新生代的务工者除了工作,他们还想长见识、寻机会,注重自我发展。苍梧县沙头镇横坪村高耀坤的经历就有一定的代表性。2月22日上午,他来到市工业园区一家服装企业前应聘车缝工,虽然只有26岁,高耀坤已打工七八年了。刚开始那几年,他先后在梧州市的酒店、KTV打工,月薪只有600元。2008年,他开始学习机械操作,在广东东莞市麻涌镇一家玩具厂打工,月收入1000元。半年后,高耀坤发现自己经常咳嗽。得知是车间空气差所致,高耀坤就在家人劝说下辞职了。
2009年,高耀坤回到梧州,在一家针织企业找了份差事。当时,月收入1100元,除正常上班外,一天还要加几个小时班。不仅如此,住宿的条件也不尽如人意。干了一年后,高耀坤又重新找了一份制衣工作:月收入是1300元,包吃住。不过,这个厂要经常加班,一天工作10个小时左右。
现在高耀坤每天工作时间依然是11个小时,回到宿舍后他就抓紧时间充电,花上2个小时看看行政管理、服装市场类的书籍。
谈到未来,高耀坤担忧自己的年纪渐长会被淘汰。他说:“打工不是长久之计,难道能干到40岁?我希望多学几门手艺,等经验、年龄、技艺方面条件成熟时,到梧州市或外地创业。”
渴望融入城市生活
像高耀坤这些接受过初中、技工等教育的“80后”、“90后”务工者,他们越来越重视工作环境、生活质量乃至精神生活。互益纺织公司总经理助理林创杰称,他们企业用工的平均年龄在20岁到25岁之间,其中60%的工人是80后,30%是90后。
林创杰又称,以前的工人只要工资高就不会提别的要求。现在80后、90后的人,还关注工作、生活环境、文化生活,注重情感、社会、精神的需求。
员工在变,企业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也在变。现在我市的企业负责摆摊招工的全是青春靓丽的女子,因为一些应聘的男子会问:“你们厂里有没有靓女?不然工作不好玩啊”。
“这些20来岁的年轻人,脑子灵活,精力旺盛,常常不能踏踏实实地干活,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闹情绪,甚至辞职。”岑溪市新鸿基陶瓷公司总经理黎富华说。
记者发现,现在的农民工,会通过“跳槽”摒弃社会认同低、劳动强度大、工资报酬低,企业福利差等“不开心”的工作。“很多80后、90后打工者根本不愿意加班。”林创杰称,针对这种表现,企业也在逐步改变管理方式,不再强迫员工加班,是否需要加班,让员工自由选择。
“80后”、“90后”的农民工们渴望成为“城里人”。他们希望能够享受与城市人一样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宝嘉公司24岁的生产线组长徐品说:“40岁以后,在城市里很难找工作,我们只能回老家,因为我们在城市什么也没有。”
采访中,尽管不少招聘企业都认为提供就业条件已经很不错,可乏人问津的求职状况则更能体现出新一代农民工的意愿。招工难只是一个表象,但背后折射出的问题,却值得用工企业和相关部门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