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不是始于今年,也不会在今年结束。如何面对与解决“用工荒”,无疑成为企业主们面前的一件大事。
近期记者先后采访的十多家劳动密集型企业中,8成企业选择降低招聘门槛,提高工人收入,改善生活待遇;4成企业选择增加员工收入的同时,采取更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3成的企业选择加快转型升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用工荒”。
“用工观”也要更新换代
据了解,目前我市农民工工资比沿海地区稍低5%至8%。如果企业劳动条件好一点,收入相对高一点,对员工尊重多一点,是否就对工人多一点吸引力呢?岑溪新鸿基陶瓷公司黎富华说:“如果收入可观,工作、生活环境好,员工怎么可能会走?”
“让员工过好日子,员工养好‘小家’,才能在公司这个‘大家’积极工作;让员工内心幸福,应是企业价值观之一。”在用工方面,宝嘉制衣公司有自己的心得。公司表示,随着80后、90后员工的增多,原先老一套的管理方式逐渐失去了用场。如今的80后、90后员工多是蜜罐里长大,书读得多,和外界沟通的渠道多,他们的思维更活跃,追求更高。
“不只是工资待遇。吃住条件,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工作中是否有乐趣等都纳入他们的考虑范围。”宝嘉公司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王苹华表示,80后、90后员工个性自由,需要关爱和被尊重,工厂应尽量改善工作环境、给员工足够的空间,让工人在工作中寻找到乐趣。
在广西梧州新华电池股份有限公司,记者发现该公司不管是普工,高级职员还是老总,吃饭都在同一个饭堂,没有“大灶小灶”之分,工人有什么建议,都可以直接找企业中层聊天。
藤县瑞远陶瓷公司行政主任王维梓说:“每个工人在选择工作时,都会在心中衡量,哪里的收入高,哪里能受到尊重,他自然就会去哪里。”“面对‘用工荒’,很多企业都相应地提出了不少的措施,有的提高待遇,有的放低门槛,但我建议,缺工的企业如果真的想留人,就应该做到薪酬+尊重+培训,只有这样,才可能长时间地留人。”
企业升级转型应对“用工荒”
梧州市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他们一方面对用工有着迫切需求,可另一方面,加工利润日渐微薄,使得部分企业对较大幅提高劳动者收入有心无力。面对可能成为常态的“用工荒”,有远见的企业选择了加快升级转型的力度,用“机器代替人工”。
梧州新华电池股份有限公司就是有远见的企业之一。该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梁大卫说:“这些年来,我们公司一直坚持开展技术改造,先后共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引进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有意识地对生产设备升级换代,减少对人力的依赖。”
“目前公司生产线自动化大大提高,原来生产R6S电池的一条生产线每分钟能生产出200个电池,经过升级换代,现在每分钟能生产出400个电池,生产R20S电池的一条生产线同样提速23%。以前一条生产线上有28个工人,现在只有8个。”
据了解,新华电池股份有限公司原来有2000多工人,现在已减少至780名职工,产量却翻了一翻多。
我市制衣企业的老大——宝嘉制衣公司在企业升级转型中也迈出了大步,他们说:“现在许多制衣企业的缝纫机还是第一代的,我们已更新到第三代了。”这些第三代的缝纫机速度更快,噪音更低,能够适应要求更高工艺更复杂的服装生产要求。公司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王苹华说:“用工成本的增加,是整个市场的大环境,劳动密集型企业只有加速产业升级增加自身竞争力,才能更有效地创造利润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