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一些新兴产业的崛起,确实令人有平地惊雷之感。它们原本在梧州没有基础可言,却在梧州横空出世,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迅速崛起成为梧州的支柱产业、主要的经济增长点:
两年多的时间,占地10000亩的梧州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拔地而起,一期已经全部摆满企业。
一年多的时间,20000多亩的荒山已经变身为规模宏大的梧州陶瓷产业园,更令人惊叹的是已经有40条生产线在这里投产。
同样是一年多时间,长洲区崛起全国第一个不锈钢产业园区。
无中生有,梧州有什么秘诀?
观念转一转,无中能生有
其实,“无中生有”并非梧州特产。
资源优势并不突出的广东,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解放思想,寻找优势,无中生有创造出数以千计的新兴产业,电子、服装、家具、陶瓷……打造了诸多世界闻名的产业集群和加工基地。
这多年来令梧州人羡慕不已。
梧州能否在"无"中发现"有"的机遇,寻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同样取决于思路的转变,眼界的开拓。
2008年春,一场思想大解放推动梧州大发展讨论活动掀起了势头迅猛的“头脑风暴”,也为我市的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转机。“向毗邻的发达地区广东学习,学习他们他们敢闯敢拼、不断创新的精神,学习他们无中生有的能力。”这是解放思想大讨论中频频出现的话语。
思维被激活,我市开始寻求系统性的可持续性的科学发展思路。2008年底,《梧州市关于科学定位城市发展建设区域性枢纽城市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的决定》出台,基本厘清了我市的发展方向和思路。2009年初,“西江黄金水道中心城市”这一城市定位的增加,让我市进一步找到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产业布局的思路也日趋成熟,自身产业和资源优势不断被挖掘,曾经的 “不良产业”找到了变身优势产业的重要拐点。
桂新钢铁厂的绝处逢生,正是得益于我市产业发展思路的调整。2005年,是梧州市桂新钢铁厂遭遇晴天霹雳的一年。国家发改委出台产业发展目录,淘汰小产能钢铁企业。这个1992年就落户梧州的老企业命悬一线。
在半停产状态下徘徊了近两年后,我市扶持发展特种钢产业的思路让桂新钢铁厂找到了转机。桂新钢铁厂在市和区两级政府的鼓励下,决定放手一搏,由生产普通钢材到转行生产特种钢。2007年底,桂新钢铁厂终于苦尽甘来,生产出了第一桶合格的特种钢原胚,并更名为新盈特钢有限公司。2009年,该公司的特种钢产量已经达到15万吨。在佛山100多家特种钢加工企业中,70%以上的企业都使用新盈特钢有限公司生产的特种钢原胚。
看着日益壮大的不锈钢市场,进一步拓展了我市的产业发展思路。2009年底,市委书记刘志勇在一次考察长洲区工业园区时指出,园区要专门搞不锈钢,并把产业链拉长。因为一吨特种钢原胚的价格约9000元,而一吨成品特种钢价格却达到15000至20000元。深加工是梧州钢铁企业必须努力的方向。
此时,机遇也再一次和我市的发展思路发生碰撞:广东已不再允许上马钢胚和热轧项目了,而梧州的交通优势、电力优势,以及龙头企业,成了吸引这些企业转移的最具吸引力条件。
就这样,这个看似“无中生有”的不锈钢产业园区,就这样水到渠成地建设起来,并成为全国第一个不锈钢产业园区。
先机抢到手,无中能生有
思路转变能让人看见无中生有的转机,但要实现“无中生有”,还需要一双迅速灵动、出神入化之手,出其不意抢抓先机。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产业调整速度明显加快的时期,产业梯度转移对于毗邻粤港澳的梧州来说机遇纷飞,能否主动出击抓住机遇,是梧州产业能否无中生有的关键。
要抢得先机,决定于两个因素,一是自身成熟清晰的产业发展思路,二是对国家产业政策的准确把握。
2005年我市一次抢先出手,抢下了一座“城市富矿”。当时,我市领导在北京开会,获得信息:国家环保部有意扶持进口再生资源加工产业发展,并试行封闭式圈区管理模式,既有利于资源再利用,也有利于降低污染。
思想的火花如电光火石般闪过:与其四处整顿梧州的小型废旧品拆解企业,不如将他们整合,争取成立由国家环保部批准的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如此,梧州将拥有一个竞争力极少的优势产业!
说干就干。我市抢在其他城市之先拿到国家环保部批文,2008年5月,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正式开工建设。这一园区的落户对梧州的意义,市长王凯用“捡了一座大矿山”来形容。仅30万吨再生铜和30万吨再生铝两个项目的上马,就无异于为梧州增加了两座大型无土铜矿和铝矿。
陶瓷产业落户梧州,也是抢来的。
2008年11月,我市承接产业转移调研组赴广东调研。正是这一次考察,调研组嗅到了梧州发展陶瓷产业的绝好机遇,他们兴奋地在《关于承接产业转移调研情况的报告》中提出:“佛山市陶瓷产业大部分(500亿产值)都向外寻找发展空间,要充分认识到广东陶瓷产业的转移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把我市打造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示范园区及泛珠三角区域重要的陶瓷产业基地”。
事实上,当时争抢佛山陶瓷产业转移这个“香饽饽”的,并不仅仅只有梧州。江西、湖南甚至粤西北的一些地区都在使出浑身解数争抢产业落户。面对这种情况,我市当机立断,全力以赴争取企业落户。市委书记刘志勇在陶瓷产业园区建设协调会上指出:“承接广东陶瓷产业转移,建设梧州陶瓷产业园是我市当前难得的机遇,各地各部门要把抢抓机遇的思想贯穿工作的始终。”
抢抓及时机遇,令陶瓷产业园区还在建设过程中,就受到投资企业的热捧。2009年8月,刚刚筹建起来的梧州陶瓷产业园藤县中和集中区,在广东开展专场招商活动旗开得胜,揽回投资项目9个,总投资38.5亿多元。
平台筑得好,没有变富有
要让新产业“无中生有”,还需要做的,是给它一个平台,让它们从一棵棵小树,变成一片片产业的森林。这个平台,就是园区。平台筑得好,能够从“没有”变“富有”。
从三大产业落户梧州的那一刻起,甚至产业落户之前,梧州已经致力于产业发展平台的打造工作,高规格建设园区,市场化运作园区,引企业入园区,优质服务园区。
承接产业转移,不等于照搬照抄,梧州市在建设三大园区之初,就以打造区域内产业龙头和集聚地为目标,让产业在转移中实现升级。园区规划、招商、基础设施配置、环保要求都按照高标准进行。
梧州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成为全国笫三个通过国家级验收的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
梧州陶瓷产业园的发展目标也非常明确,就是成为广西最大、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园区,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示范园区及泛珠三角区域重要的陶瓷产业基地。
长洲不锈钢产业园则以建设全国第一个不锈钢产业园区为契机,立志建成一座行业标杆。
工业园区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也是我市工业园区运作模式创新的一次有益尝试。这个园区运营模式的“螃蟹”是: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
园区发展到现在,实践证明这是成功的。园区建设之初,市、县两级政府仅投入5000万元,广西置高公司投资5000万元,后来自治区扶持1亿元,共两亿元。通过市场化运作,园区管委会成立投资公司,成功融资高达5亿元。“四两拨千斤”,置高公司引进企业入园,激活民间资金和入园企业,投入8亿多元进行园区建设。
崭新的运营模式,让梧州尝到了"螃蟹"的美味,随后被借鉴到其他园区的运营中。陶瓷产业园引进了新中陶陶瓷有限公司共同经营,长洲不锈钢制品产业园则以新盈特钢公司为经营主体。市场化运作,为园区的发展、产业的成长注入了无限活力,为它们在一两年内迅速成长为产业洼地提供了可能。
从眉毛胡子一把抓,到看产业选项目,我市全面迈入了"园区招商"的新时代,,促使三大产业迅速实现从独木到森林的转变。仅去年,我市13支专业招商工作队,先后到珠三角、长三角、港澳台等发达地区和日韩等国家举办推介会20多场,促成一批大项目、好项目顺利落地,全市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同比增长40.5%。
在梧州陶瓷产业园,传出了企业连夜要求签约的佳话;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也有落户企业热心参与园区招商的故事。
服务也是助力园区发展不可或缺的加速器。藤县县委书记何棠曾经说,高岭土资源并非藤县独有,我们抓得住机遇,是因为我们让客商看到了我们发展陶瓷产业的决心和信心,以及我们的服务效率。为了尽快推动陶瓷产业园区的发展,藤县把园区建设指挥部建到了工地上,设立项目日志,做到当日发现问题当天报告,三日内协调解决,一周内落实到位。
政府对园区发展的服务力度,还体现在政策上。2009年底以来,我市先后出台加快陶瓷、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意见,关于加快不锈钢制品产业发展的意见也在拟定中。一园一策的扶持力度,无疑为园区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非常措施,书写了一个个奇迹:
自治区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曾给梧州陶瓷产业园藤县中和集中区以高度评价,称其创造了园区建设的“藤县速度”。
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从开工建设到通过国家环保部验收,仅仅用了两年时间,成为全国笫三个通过国家级验收的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并被环保部领导评价为“国内最大、设施最好、管理创新的圈区管理园区”。
长洲不锈钢制品产业园区年初引进的丰盈不锈钢生产项目,实现了当年签约引进、当年开工建设、当年竣工投产、当年产生效益的园区建设“神话”。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梧州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年产值达1000亿元,梧州陶瓷产业园区和梧州工业园区达300亿元,长洲不锈钢产业园区达200亿元,真正成为梧州新型工业产业的龙头。
我们期待在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历程中,产生更多“无中生有”的故事,续写梧州发展更多的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