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报记者 罗丽思
节后我市用工市场出现的结构性用工缺口问题使得一些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得不面对“招工难”的尴尬。对此,不少业内人士呼吁,解决问题需要企业、求职者、政府就业服务机构和多方社会力量共同协调。记者了解到,作为企业与求职者之间的桥梁和中介,政府就业服务部门正通过举办各种招聘会、广泛宣传企业用工信息、带领企业“走出去”等手段,积极缓解企业的用工压力。
供需双方难以对接
从年后定期举办的多场劳动力供给洽谈活动的登记表上可看到,大中专毕业生求职者占录用人数的比例约达25%,比以往有所提高。新生代年轻劳动力的加入,虽为劳动力市场增添了生机,但也凸显了求职者期望值与企业所提供岗位存在偏差的问题。
“部分年轻求职者会出现‘看轻’职位的心态。”市就业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据了解,如今用人单位为尽快填补用工缺口,不约而同地降低了对劳动力的年龄、学历、性别等方面的要求。但现实是,大部分年轻劳动力接受过不同程度的教育,他们认为自己能胜任市场提供的岗位。同时,这部分求职者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容易产生心理落差,他们更希望进入与自己知识、年龄相适应的用人单位一展身手。然而目前大部分招工企业更需要的是普工和技术工,供需双方的难以对接,影响了部分企业招聘。
此外,尽管当前不少企业为吸引人才,提高了工人的工资收入,改善待遇并努力建立企业的福利机制,以求“用心”、“用情”留住劳动者,但仍有部分企业所提供的就业条件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要。而求职者维权意识的提高也使得越来越多的求职者开始关心自身的工作时间、福利、自身价值等。
“要解决招工难,单靠政府引导是不够的,还需要企业及劳动者转变自身观念与做法。”市人社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求职者应转变就业观念,摆正自己的位置,同时积极参与技能培训学习,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企业也应从自身找原因。“用工稳定性差、流失率高是造成个别企业用工短缺的主要原因,改善企业用工环境是提高员工返岗率、缓解用工难的有效办法。”该负责人建议,企业不仅要从员工的工资保险待遇、工作条件、身心发展等进行改善,强化员工在心理上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员工招进来,留得住,更要促进自身的产业升级,在管理、技术等方面进行产业提升,采用自动化设备,实现自动化生产,降低用工需求。
政府部门牵线搭桥
为应对节后用工紧缺问题,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正积极搭建企业招聘和劳动者求职的平台。记者从市就业服务中心了解到,自2月11日开始,除每周二、五定期举办招聘会外,有关部门先后多次组织市内82家企业到苍梧、岑溪、蒙山等周边县市以及来宾市金秀县、贵港市平南县、贺州市钟山县、富川县等地开展招工活动,举办“春风行动”招聘会14场,以满足企业和求职者的招聘求职需求。同时,组织人员分别到神冠蛋白肠衣厂、中恒制药集团等我市重点企业及工业园区进行用工调查,详细了解企业急需的用工情况。
“针对我市出现的结构性用工缺口,我们除安排用工企业参与定期举办的各种专场招聘活动外,还会到企业当中区,了解其用工情况,掌握企业的用工需求趋势,收集、发布、畅通用工信息,使求职者和企业方都能及时了解用工需求,便于双方及时牵手。”市人社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对企业的调查摸底中,还将对存在不足的企业提出改善建议,加大劳动监察力度,规范企业用工。同时,采取“走出去”的形式,挖掘周边地区丰富的人力资源,积极联系和组织企业走出市内外、区内外,将岗位信息直接送进村送到人,送到务工人员聚集地和招聘现场,帮助企业把招工信息传达给务工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