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报讯(记者 赖新云)“去年6月,这里是一块杂草丛生、泥沙随处可见的闲置地。没想到现在却成了一个小公园,而且还建起了亭廊、座凳,坐在这里看西江,旅途疲惫也消散了。”日前,从广州回到梧州的刘树文有了意外的“发现”。
刘树文所说的小公园,位于市东出口龙船冲客运站对面。其巨大改变,缘于我市开展的“见缝插绿”工作。该地块原先一片荒芜,极不美观。龙船冲客运站开通后,人流日益增加,更使这成为我市城市形象提升的一块短板。立足于为乘客提供一处缓解候车疲劳的去处,我市投入70多万元,对该地块进行改造,并建起了亭廊、石凳等设施。
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我市有限的休闲场所难以满足群众需求,但要在山多地少的梧州,尤其是市区范围内,建设大型公园似乎也不太现实。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市结合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在完善现有公园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四小项目”建设,2010年就改建完成了一中小游园、下冲小游园、新兴小区小游园等23块小绿地,9个小景点、6个小游园,15个公共休闲活动场所。此外,在一些狭小的闲置地块,“见缝插绿”增加绿地,并配套相应的休憩设施。
“市区目前已没有地方可建大型公园,而小游园则成为其更好的补充。目前小游园已成为市民健身、锻炼、娱乐的好去处。”市市政局有关负责人说。
活动场所的增加,既提升了城市品位,也增加了单位、部门参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使“创森”工作形成了良性互动。去年我市有140多个单位参加了“见缝插绿”工作,累计投入100多万元,种植乔、灌木20多万株(袋),改造绿地面积2169平方米。目前,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了34.58%、38.0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也达到了9.44平方米。
如今,在“见缝插绿”活动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市民参与到植绿、护绿行动中来,或为家庭植绿添绿,或为城市绿化管理出谋献策。家住大塘市场的潘雪莲近日在阳台上添置了好几盆盆景,增加庭院的绿化成分。她表示,当前梧州正在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每位市民都应参与其中,积极为城市为家庭添绿,美化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