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报讯(记者 黄东荣 通讯员 许海峰)“标签上全部是英文或者是其他外国文字,广大市民都无法辨别产品的名称、质量等情况。”近日,市政协委员向梧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反映,建议该局加强对进口食品的监管,为消费者提供放心的食品,促进和谐消费环境的建设。
据悉,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进口商品在我市的超市、零售店随处可见,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不过,一些经销商为逃避关税,不直接从进口口岸或者国内进口食品代理公司购进食品,将不符合国家进口食品的包装的食品投放到流通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安全。
3月14日,记者走访我市多家进口食品零售店了解到,部分进口食品无中文标签仍在售。在国泰广场二楼一进口食品零售店,货架上不少来自韩国、日本、泰国、越南等国家的进口食品,其中不少进口食品的外包装都没有中文标签和生产日期。一位正在选购进口食品的消费者感叹说,由于无法从包装上了解清楚食品的质量、名称、适用人群、生产日期等信息,让人难免担心其食用安全性。
梧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一科食品安全管理高级工程师吴平介绍,按照国家《进出口食品标签管理办法》,进口食品须标明正式中文标签,在进口食品外包装上都要标上中文品名、原产国、国内经销商、国内经销商电话、地址、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基本信息。凡从正规口岸渠道入境的食品,经检验检疫部门检验合格后将发放进口食品卫生检验检疫证书,并加贴贴激光防伪的CIQ标志。当前,经我市口岸进口的食品主要集中在酒类产品,其他食品几乎为零,一些没有中文标识的进口食品的进口渠道不明,给消费者的消费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他提醒,消费者购买进口食品时,应主动向经销商核实进口食品卫生检验检疫证书,该证书是进口食品的身份证明,只有货证相符时,该食品才是从正规渠道进口的食品,其安全和质量才会有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