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报讯 (记者 梁燕如 通讯员 胡亮) 昨日是“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组织我市部分公共企事业单位,以公共服务、食品安全、商品质量、消费维权、打击制假售假为重点,在市文化展览中心前广场开展系列宣传活动,让市民现场维权,了解更多维权知识。
辨别商品真伪有窍门
在活动现场的假冒伪劣商品展示区,工商部门收缴的一批仿真度极高的假冒商品被陈列在桌面上,其中包括了市民熟悉的冰泉豆浆和劲酒的高仿真“赝品”。
执法人员拿起一包仿冒“冰泉”豆浆的“冰录”豆浆介绍说,假冒伪劣商品大多以相近的名称、外包装款式,“骗取”消费者的信任。但这些假冒伪劣商品的外包装,其印刷质量一般比较粗糙,字迹模糊不清。他提醒市民,购物时应仔细查看商品外包装,提高正品的识别能力。从看外包装辨别商品真假,则需从包装的字体、颜色、封口等多方面来观察,一般而言,真品的外包装字体清晰整齐,颜色鲜艳,封口平整。
问题产品现场投诉现场立案
一些市民还带来了自己买到的疑似存在质量问题的商品,让现场的执法人员帮忙辨别真伪。市民谢先生就带来了一瓶品牌白酒。约半个月前,谢先生在盘龙商城某酒类经销商购买了两箱酒都茅台镇百年国珍,每箱六瓶,每瓶价值80元。后来谢先生开箱发现,其中一瓶酒出现了异常情况,酒瓶内出现了黑色漂浮物。
执法人员当即给谢先生做了笔录,并联系了经销商。执法人员表示,下一步他们会彻查该经销商的进货渠道,及其销售商品的相关质检报告,如证实谢先生买到的商品存在质量问题,会责令商家做出合理赔付。
执法人员鼓励市民买到假冒伪劣商品后要积极举报,维护自己的消费权益的同时也给执法人员提供打假的线索。执法人员表示,在日常消费中,市民应该有意识地保留消费凭证,出现消费纠纷应积极与商家协商解决,在协商无效后,应凭有效消费凭证到辖区工商部门进行投诉。
商家“拖字诀”致群众“维权难”
与假冒伪劣商品展示区的热闹相比,一些参加活动的公共企事业单位摊位前却门可罗雀,尽管这些单位也都在现场设立了投诉平台。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市民现场投诉少的原因之一在于,一些人认为商家消极应对消费者投诉的行为,让他们“维权难”的困境。他们认为,与其面对商家的“拖字诀”,不如吃了这个“哑巴亏”。
另一些人也认为,即使到职能部门投诉,执法人员需要长时间地搜集证据,维权耗时长,涉及商品质量问题,还需要自己先垫支检测费用,维权成本大,这种心理也“阻挡”了群众维权的步伐。
尽管“维权难”成为不少消费者的共识,但不少市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对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期望。市民秦俭表示,市内大型正规的购物超市普遍赢得了市民的信任,但部分超市存在的经营乱象则表明超市利用市民的信任以次充好,这将会逐步削弱市民的消费热情。因此,除了商家自觉诚信经营,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也应加大对超市商场的监督力度。
市民谢先生也认为,职能部门大多在商品出现问题后,才进行针对性的“查漏补缺”。这种“亡羊补牢”的做法,对于善于“躲猫猫”的不法商家根本起不了震慑作用。他建议,职能部门应该联合起来,加大对商家经营销售的日常监督和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