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究竟是为了什么?该做些什么?又该怎么做?”2022年4月,当苍梧县图书馆副馆长陈斌背着行囊踏入京南镇古参村驻村时,这三个问题像悬在心头的秤砣。
刚到古参村那会,陈斌揣着笔记本走家串户。他在田间看墒情,钻到荒山里看杂草,终于摸准了脉——古参村不是没资源,是缺个能领头的产业。
要说陈斌最“牛”的本事,就是把蓝图变成了实景。在村头那片荒坡上,他带着党员突击队清杂木、平场地,硬是建成1600多平方米标准化生态肉牛养殖场,并开发了3000多平方米的第二期养殖场。
没钱买牛犊,陈斌跑镇里、找企业,创新搞起“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动员脱贫户用产业奖补资金入股,年底拿分红。面对市场挑战,他主动找龙头企业合作开展肉牛代养业务。2024年,村民代养的200多头肉牛预计2025年下半年出栏,这项业务将带动30多户农户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更让村民惊喜的是,陈斌带着大家种起了牧草、玉米,撂荒的20亩地重新冒了绿,收割的草料直接送进牛棚,“种植—养殖”的闭环让成本降低了三成。
眼瞅着肉牛产业上了轨道,陈斌又盯上了六堡茶。他揣着政策手册挨家挨户算细账:“每亩茶苗政府补贴2500元,三年后亩产鲜叶能卖5000元,还能在茶园打工……”截至2024年底,古参村流转土地1000多亩种茶,茶香飘进了家家户户。
有人问陈斌为啥这么拼,他指着远处的茶山笑:“你看那茶树,根扎得越深,叶子才越厚实。咱搞产业也是这个理,得让村民的日子像牛犊一样,天天有精神!”
如今的古参村,水泥路通到了茶园地头,路灯亮在了村民门前,村集体经济从“空壳”变成了“活水”。驻村究竟是为了什么?该做些什么?又该怎么做?这三个问题,陈斌找到了答案。
如今,陈斌的笔记本里记着新目标:“今年计划让200户农户种上庭院茶,再带年轻人学电商卖牛肉干……”这个皮肤黝黑的书记,正牵着产业的“牛鼻子”,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越走越稳。
(黄国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