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剧《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东南亚地区火了。 资料图来自网络
从“大屏”到“小屏”、从“横屏”到“竖屏”,中国影视作品出海有了新品类——网络微短剧。而不同于过往中国电视剧、电影作品出海的模式,网络微短剧以应用程序(App)为载体,实现了从单纯的内容出海到“内容+渠道”出海。
有媒体报道称,截至2024年12月,共有202款海外短剧应用程序上线海外短剧市场。2024年海外短剧应用程序约产生3.7亿次下载,用户应用内购买收入约5.7亿美元,均比2023年增长了10多倍,实现从千万级到亿级的跨越。尤其是在欧美、东南亚市场,受众的观看和付费意愿相对较高。
每集1至2分钟的时长、便捷的浏览渠道、相对低的观看成本,让本不显山露水的网络微短剧成为流媒体产品的“黑马”,走进了全球影视市场的“碎片时间”。且国内外联动的拍摄、制作、人工智能(AI)技术等,让短剧具备开发广阔产业空间的可能。
中国短剧能否在全球流媒体竞争中开辟一条差异化赛道?尊重各国人文历史,丰富本土化创作,不断提升作品品质和服务质量,这样的探索实践让中国短剧前景可期。
“土味故事”成为“电子甜品”
前不久,短剧《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东南亚地区火了。该剧制作方向媒体表示,这部包含“励志”“逆袭”等跨越文化壁垒元素的译制剧,在东南亚市场已有超过3000万播放量。
打开ReelShort(由中企推出的欧美地区主流短剧应用程序),首页几十部短剧里,狼人、霸总和隐藏身份的主题最为常见。该平台第一部爆款剧讲述狼人故事,于2023年6月一经推出便收获大量关注,单集三天狂揽300万播放量。
中国短剧火遍全球,背后是中国短剧应用程序一路“狂飙”的产业布局。2022年,中文在线旗下子公司枫叶互动推出海外短剧平台ReelShort后,越来越多中国公司在海外落子,海外短剧阵营初现规模。美国已成为中国短剧最重要的海外市场。
拉美华裔林磊琪是较早一批与ReelShort平台合作的短剧制片人,对海外短剧规模的迅速增长深有感触。他说:“这类欧美观众未曾体验过的‘土味故事’逐渐在欧美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引发轰动。”
短剧出海,已成为中国泛娱乐内容国际化的新赛道,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商业价值。根据《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未来微短剧海外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60亿美元。
快速抓住用户“兴奋点”
年初,一支由中国人主导的短剧拍摄团队正在纽约曼哈顿寒冷的街头忙碌着:欧美面孔的演员们背诵台词,场务与摄像来回穿插,而身在中国的剪辑师正在远程工作……
“相比传统影视剧,微短剧制作成本显著降低:一部20集左右、每集40分钟的剧集成本可能要数百万美元甚至更高,而微短剧最少仅需十几万美元即可完成制作。”有着海外留学工作背景的短剧导演刘悦程说。
可以说,低成本与高效率是中国短剧制作模式中最重要的两个要素。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短剧的成功出海背靠多重优势。“从供给端看,国内成熟的短剧市场为出海打下了扎实基础。”刘悦程说,“从用户端看,中国短剧能够在海外快速打开局面,也有赖于前些年中国网文出海积累的海量用户人群。”
“你讲的故事必须是目标用户熟悉的,他们才会看得下去。所以从2023年开始,我们将国产短剧的拍摄运营模式带到海外,启用海外的演员和拍摄场景,在剧本打磨上努力符合当地观众的喜好。”林磊琪说。这种主动“本地化”快速提高了国产短剧在海外市场的爆款成功率。
此外,我国AI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短剧出海赋能。不少影视专家认为,在剧本开发、虚拟现实与真人实拍相结合等环节善用AI技术,可以有力解决创作难点、保障创作周期。
随着短剧涌入全球流媒体市场,中国文化或许更能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世界。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副研究员孙佳山认为,微短剧等媒介形式为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出海提供了一个新的抓手、新的路径,同时也填补了美国现有的通俗类型文化经验的空白。
“中国短剧出海是‘数字时代文化输出’的一次重要实践,其核心在于平衡‘中国经验’与‘全球适配’。中国短剧或将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在全球流媒体竞争中开辟一条差异化赛道。”孙佳山说。
中国文化宝库为短剧出海提供了丰富的叙事资源,短剧则打开了海外观众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扇窗。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