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上紧招商“发条”转动发展“齿轮” 田一月 2025年08月25日

全链条招商要求从项目对接、落地建设到运营发展,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优质服务,这将极大提升企业的满意度与获得感,吸引更多企业前来投资兴业。

根据《梧州日报》报道,在近日举行的“AI赋能谋新篇 产业协作创未来”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广西)中,我市现场签约项目4个,总投资115.8亿元,项目包括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及新能源材料研发等。而且,据统计,自去年7月以来,我市承接产业转移签约项目已达31个,总投资227.66亿元。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一套覆盖“招引—对接—落地”全链条的机制创新体系在高效运转。

众所周知,招商引资,就像地方经济的“造血干细胞”,向来都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是区域竞争中最激烈的“角斗场”。当下,各地都在不遗余力地加大招商力度:有的出台各类优惠政策,捧着政策“大礼包”敲门拜访;有的组织招商活动,搭起展会“戏台子”吆喝推介,目的都是为了吸引更多优质项目与企业落地。

然而,在这看似热闹非凡的招商景象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问题:有的地方还捧着“土地打折、税收减免”的“老药方”,抱着“政策计算器”算账,别家降税他就免租,在同质化的泥潭里卷成一团;有的项目签约时锣鼓喧天,落地时却成了“烂尾工程”,各种手续的繁琐办理让企业直叹气;有的地方没有精准招商,对产业发展趋势没有任何分析归纳的乱撒网,手里的项目信息像散沙般难以聚拢;更有甚者,地方的招商信息像堆乱码,企业想找块合适的地,得像拆盲盒似的碰运气。这些“堵点”,让本该顺畅的招商路变成了“九曲十八弯”。而这些问题,在我市也是不同程度地存在,必须引起重视。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打通招商全链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打通招商全链条能够推动产业链的完善与升级。通过精准招商,各地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增强产业的协同效应与竞争力。比如,贵阳市以新能源汽车为支点,撬动起千亿级产业集群,该市的观山湖区从2018年吉利汽车落户至今,通过“链主引领—配套跟进—集群发展”的创新路径进行全链条招商,不仅引进了整车制造企业,还快速聚集上下游企业,目前已拥有30家汽车配套零部件企业,产品覆盖了电池、冲压件、座椅等多个领域,有力推动了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

另一方面,对于营商环境的优化,打通招商全链条同样效果显著。因为,全链条招商要求从项目对接、落地建设到运营发展,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优质服务,这将极大提升企业的满意度与获得感,吸引更多企业前来投资兴业。

由此可见,要让招商链条转起来、活起来,必须下好“三步棋”。

精准定位是“导航系统”。我们要根据梧州产业发展的实际,把准自身的“产业脉搏”,只有招商方向准了,才能避免南辕北辙。这一点,我市在推动资源循环利用、高端金属新材料等主攻产业发展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我市突破传统选址的空间限制,依托现代信息化手段完成企业需求与用地、厂房资源的精准匹配。今年以来,全市新签约临港电子废弃物与新能源电池综合回收及资源化利用、苍梧县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等粤港澳大湾区项目71个,投资总额145.8亿元。

创新方式要会“变戏法”。传统招商像“摆地摊”,新兴模式则是“开连锁”。我市以企业家亲身经历替代单向政策宣讲,用市场视角展现发展机遇,比单纯政策优惠更有吸引力,促成“一键选地”“一键选厂”“一键选商”新模式,助力“拿地即开工”“拎包入驻”项目落地,推动投资130亿元的建晖年产200万吨高端纤维全产业链项目、投资80亿元的海望绿色航油生产及绿氢应用项目、投资10亿元的兴华年产50万吨再生资源回收加工交易中心项目等一批项目签约。

服务保障得像“暖宝宝”。招商全链条的打通,从来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我们扔掉“政策依赖症”,练就“精准招商功”,怀揣“服务真心肠”。我们只有坚持“把企业的事当自家事”的劲头,像“暖宝宝”般贴心,才能让招商链条真正热起来,从而让项目招得来、留得住、长得大。

所以,要让招商链条转得顺、跑得欢,我们就得把每个环节都打磨得锃亮。当每个环节都咬合精准,每个齿轮都转得有力,招商链条才能带动经济发展的“大机器”,跑出“加速度”,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蹄疾步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