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一站“职”达托起民生幸福 文 武 2025年08月25日

我市金牌就业管家“家门口”服务站的建立,让岗位信息直抵群众身边。无须远赴他乡,在梧州本地就能一站“职”达,这既大幅降低求职者的求职成本,也显著提升我市的就业效率。

今年以来,针对企业“招工难”与劳动力“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我市人社部门创新举措,建立69个金牌就业管家“家门口”服务站,每个站点配备1名以上就业服务专员。依托这些服务站,全市累计发布岗位31.25万个次,为6.66万人次提供服务;在公园、商圈、广场、乡镇等地密集开展招聘会,撬动岗位3.13万个。这份成绩单亮眼夺目,不仅为求职者带来极大便利,更打开了通往广阔就业市场的大门,成功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岗位与需求的精准对接,值得由衷点赞。

“家门口”服务站通过配备就业服务专员,构建起“一镇一站”“一村一员”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这意味着群众在自家门口就能接触到丰富岗位,尤其对信息渠道狭窄、出行不便的群体而言,“零距离”服务能提升求职便利性与成功率。对企业来说,服务站拓宽了招聘范围,助力高效解决用工需求。从社会层面看,此举精准对接供需,既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也让公共服务更具温度与效能。

我市的成功实践带来的启示在于,相关部门若能以“心贴心”服务搭建“信息桥”,持续“穿针引线”,就能助力外出务工人员“点对点”找到就业岗位,降低流动与时间成本。就业一头连着民生冷暖,一头系着宏观经济。不少地方倡导“一站式”组织外出务工,不应停留在口号层面。首先要为劳动者提供“身边的招聘服务”,让他们在家门口找到工作,才谈得上有序组织外出。“家门口”服务站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正是可贵地迈出了“一站式组织农村劳动力外出”的第一步,为实现“点对点”从家门到厂门奠定了基础。

要让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持续畅通,关键在于推动服务常态化、精准化。需动态掌握群众就业需求与企业用工缺口,建立精准的就业信息数据库;结合不同季节、不同群体特点,策划更多贴近生活的就业服务活动,比如把务工市场“搬进”乡村圩市、社区文化节等,让就业服务融入日常,实现信息与服务的常态化供给,切实筑牢就业保障防线。

当然,这项服务仍有优化空间。未来可进行更多线上招聘、直播带岗等多元化方式,拓宽渠道以满足多样化需求。要关注大龄农民工——他们往往信息渠道有限、对市场岗位了解不足。同时,加强职业指导与技能培训,助力求职者规划职业发展道路,也是提升“家门口”服务站服务效能的重要方向。

让“家门口就业”成为新常态,既是民生所需,也是发展之要。持续完善服务,定能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在熟悉的土地上实现就业梦想,让就业保障更有质感、更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