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长洲区兴龙街道综治中心内,一起因为酒吧经营噪音引发的纠纷在街道干部的调解下,当事双方化干戈为玉帛,纠纷得到圆满化解。
据了解,当事人王先生是外地到梧州打拼的“新梧州人”,租住毅德城附近的私宅,租住房屋与某酒吧相邻。酒吧经营时,特别是深夜和凌晨时分传出的噪声影响了王先生休息,双方为此产生了矛盾纠纷。由社区、街道综治、司法、党群服务中心等部门干部组成的调解工作组主动介入调处,各方面联动的调处机制立即启动,以兴龙街道综治中心作为平台载体,邀请纠纷双方来到综治中心,结合情、理、法开展深入和细致调解,最终将有可能进一步激发的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
这是兴龙街道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与以党建引领推行“四个一”工作法结合,加强和创新外来人口聚居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成效。
兴龙街道立足外来人口聚居区实际,以“四个一”工作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理清一本台账。对辖区内外来人口情况进行全面的摸底梳理,建立专门台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组建一支队伍。由信息收集员、矛盾化解员、集结指战员组成的“三员”队伍开展矛盾纠纷调处和群众反映问题的处理;用活一套机制。实行“三员联动”的“棋盘工作法”,信息收集员横向到边,矛盾化解员纵向到底,集结指战员作为枢纽坐镇指挥协调各方,使信息收集、矛盾调处、问题化解等各环节闭环运行。建强一个阵地。将综治中心和各村(社区)集中议事场为重点阵地,对部分具有较强典型性教育意义的问题事项,在这些场所公开调处,邀请相关群众旁听,达到宣传教育的社会效果。
按照街道综治中心规范建设要求,兴龙街道综治中心进驻长洲区综治中心后,构建“常驻+轮驻”服务模式,安排街道综治、司法所等部门长期驻点,人社、民政、妇联等部门轮流派驻,形成覆盖民生全领域的问题受理、矛盾调处的综合服务点,群众的信访诉求接收、矛盾纠纷调解、法律咨询等事项均可“一站式”办理,实现“最多跑一地,快速解纷争”。
今年以来,兴龙街道基层治理成效显著,矛盾纠纷总量同比下降 15%,重复信访率下降60%,外来人口聚居区治安状况明显改善。下一步,兴龙街道持续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同时,总结推广外来人口聚居区“四个一”工作法的经验,进一步加强基层治理服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邓涛 欧昌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