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最近几年来,我市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市农村经济更好了,农村面貌更新了,农民科技文化生活更丰富了,农村经济结构也因此发生显著变化,农民增收路子也因此日益宽广,一批富有发展特色的农村也因此纷纷涌现。在充满收获希望的金秋时节,在从“十一五”迈向“十二五”的关键之际,在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前进步伐之时,本报特推出《采风特色村》系列报道专栏,组织记者走进农村、融入基层,以切身的体会,以更新的视角,以更细致的观察,充分反映我市农村新貌,报道我市农村发展新成就。
本报讯(记者 黄东荣 通讯员 黄海峰) 走进位于321国道一侧的蒙山县蒙山镇北楼村,硬化水泥路面蜿蜒曲折,混凝土楼房错落有致,房前是绿色的桑园或稻田,屋后是郁郁葱葱的青山。
站在321国道远观北楼村,只见村容整洁,新楼林立,流着清清河水的三面光水渠从村中穿过。在该村程村组的一棵大榕树下,村民们或悠闲地聊天,或惬意地看书,其乐融融。
北楼村的今天,是全村农民过去6年来努力求发展的结晶。从2004年开始,北楼村村委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近1000万元,对村容村貌进行改造,并发动村民捐资投工投劳。目前,全村10个自然村,八成以上的村道都已完成了硬化工作,村中的水渠也实现了三面光。
“我们村通过搞种桑养蚕、养猪和外出务工,许多村民走上了致富路,去年人均纯收入达4200元。全村24个村民小组共1123户,已有80%以上的农户建起了新楼房。”北楼村党总支部书记黄树新得意地告诉记者,他们村今年还将继续扩大种桑养蚕规模,预计新增400多亩桑园,这将为桑农带来约200万元的收入。
种桑养蚕并不是推动北楼村农民致富的唯一途径。养猪,同样也让不少北楼村农民富了起来。日前,记者走进村民黄芬民的瘦肉型猪场,只见管理人员正在冲洗猪场,场中饲养有100多头中猪。黄芬民告诉记者,除了饲养瘦肉型猪外,还饲养有50多头瘦肉型母猪。
“我们现在成立了一个养猪专业合作社,配套建立生猪销售队伍和医疗服务队伍,统一规范生猪的养殖、防疫、销售等工作,目前合作社有社员700多户,年出栏肉猪7000多头。现在我们正筹划利用村民的集体山地,发展黑土猪养殖,因为每头黑土猪的利润比瘦肉型猪多获利200元左右。”与黄芬民一样,同是养猪专业户的村支书黄树新说。
而今,日渐富裕的北楼村,更是走上了外出招商之路,以期增加农民增收路子。黄树新说,去年,他们村成功地与一位浙江客商达成合作协议,在村里共同建起一家农家菜馆,利用特色农家菜,招徕顾客,增加收入,并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50多个。下一步,村里还将发挥金银花种植基地、蔬菜种植基地的优势,引进客商投资,发展农家乐旅游,把北楼村建设成为蒙山县的农家乐旅游示范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