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 黄祎婧
11月7日上午,梧州日报社团委组织本社编记人员及爱心单位、企业开展记者节慰问活动,向市内的弱势群体献爱心、送温暖,通过这种方式,庆祝即将到来的第十五个记者节。
当天上午,梧州日报社编记人员联合市卫生局、市皮肤病防治院、大塘街道办团工委、灏景玥城社区联合党委、广西北部湾银行梧州分行的党员义工、青年团员和爱心志愿者们,兵分三路前往麻风村、市特殊教育学校、市福利院进行爱心慰问。本次活动给困难群众送去大米、花生油、文具、生活用品等物资总价值3500多元。
梧州日报社记者节慰问活动•走进麻风村侧记
立冬,寒气夹着细雨入侵整个城市,但在思良江边,一股暖流却正在涌动。当天上午,梧州日报8名编记人员与市卫生局、市皮肤防治院的医护人员一起来到麻风村,探望村里的长者,给他们送去米面和粮油。
踏着泥泞、乘着小艇,爱心队伍来到传说中的“麻风村”,准确来说,在行政区划里面并没有这个村庄,这里只是市皮肤病防治院的一个病区,但由于上个世纪这里居住了大量的麻风病人,因而得名。
梧州日报社编记人员、市卫生局、市皮肤病防治院的医护人员一行14人提着慰问物资进村。梧州零距离特约摄影师“莞尔”摄
山青、水秀、空气清新,不知道的人还会以为这是一座“世外桃源”,但当年这却是令人“寒颤”的隔离区。疫情高峰时,这里住了600多名病人。随着麻风病可以根治,不少康复者都离开村庄回家,但有一部分人,他们却有家归不得,只能留在村里,一住就是半辈子。如今,村里还住着8位老人。十多年来,除了病痛不得已,他们都没有离开过这个村落。一条思良江,“断绝”了他们和亲友的所有联系,这座“世外桃源”成为他们不得不坚守的“孤岛”。
爱心队伍与麻风村的老人们合影留念。(麻风村里住着8名老人,其中两位目前正在外就医。) 梧州零距离特约摄影师“晴天雨”摄
“我怎么敢再回去,那些人生怕被传染,和你说句话都要隔着河。”娇姐愤愤地说。娇姐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已经痊愈了,但由于家人的抵触,她不得不回到这个村落,靠渡船、捕鱼、卖废弃品为生。娇姐所述的遭遇是发生在哪个年间已经无从考究,她说自己已经20多年没有去过梧州了。看到有人来探望,娇姐不断拉着大家说苦况,不是说自己的困难,是反映同伴陈木新的遭遇,“我每个月还能领200多元,他每个月只能领50元,你们帮帮他吧。”
年约70的陈木新是苍梧县木双镇人,每个月领50元的低保户补贴,由于没有医保,刚大病一场的他几乎花光了积蓄,和娇姐一样,他没有家,靠着渡船为生,两人相互扶持。陈木新不善言语,问起他的经历,也不发一言,只是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
陈木新早前大病了一场,走路要靠竹竿支撑。梧州零距离特约摄影师“莞尔”摄
村里其他长者,看到有人来探望都很高兴,拉着编辑、记者们说感谢话、谈往事。“婆婆,平时有其他人来探望你们吗?”“有啊,八月十五还有人来着呢”“是哪里的好心人?”“不知道哦,有人来就好。”由于麻风病的后遗症以及年老体衰,老人们的视力、记忆力都在衰退,谁来过,脑子记不住,但只要来过,都记在心里。
市皮肤病防治院医护人员为麻风村的老人测量血压,他们每周都会进来看望老人们。 梧州零距离特约摄影师“枫魂”摄
相比外人,狗或许是他们最好的伙伴。据市皮肤病防治院的医护人员说,村里一位老人由于病痛出外就医,送回来的时候,他养的狗赶忙扑上去,对着他的脸不停地舔,蹭着他的身体不肯停下来。
麻风村里的老人因麻风病并发症、后遗症,身体有残疾且部分畸形。图为梧州日报记者与麻风村的长者聊天,了解他的近况。梧州零距离特约摄影师“莞尔”摄
老人们对记者们说,他们也没有什么好牵挂的了,唯一担心的,有时其他村落的人会来偷东西,爱心人士送来的电器、村里电灯的线路、自家的食物都会被偷走,他们年老体弱,也不会抵抗了,“就由他们去吧。”
由于老人们不离开村庄,猪肉等日常食用品都是市皮肤病防治院的医护人员帮买来,或者让过往的船家帮买。图为市皮防院副院长陈蔼延分发帮买来的猪肉。梧州零距离特约摄影师“晴天雨”摄
爱心队伍一行把慰问品送到老人们的家中。梧州零距离特约摄影师“莞尔”摄
麻风村一角。白色的平房是近年建成的,有部分老人住在里面。梧州零距离特约摄影师“晴天雨”摄
老人的家。麻风村的房子里都没有厕所,当年建新楼的时候,本计划在平房里建一个厕所,但老人们要求改为加建厨房,让房间和厨房分离开,对于他们更为实用。梧州零距离特约摄影师“晴天雨”摄
离开村的时候,雨也停了,老人们看着爱心队伍远去。但愿这一次的探访,在接下来的冬天能让老人们回味出一点温暖。梧州零距离特约摄影师“蓝妍”摄 |